荀子介绍

如题所述

  荀子资料,荀子介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231 更新时间:2006-10-18

  人物姓名:荀子
  诸子百家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

  《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比如《劝学》总结了治学经验,为后世传诵宗法。在《富国》《王霸》篇中,纵横于古今,引述历代兴亡鉴辙。而《天论》篇,则探微扶隐,极宇宙之玄奥,昌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气势雄浑,为诸子所不及。后人称其文“学分之足,了数大儒”(《艺概•文概》)可谓中的之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05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荀子的生卒年月不详,他的主要政治、学术活动约在公元前298年~前238年,他博学善辩,曾在章国稷下学官讲学多年,并三次担任稷下学官的祭酒(“学官之长”),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荀子曾两度担任楚国兰陵令,又西游入秦,议兵于赵。晚年被罢官,专门从事著述,最后死于兰陵。

荀子遗著共有《荀子》二十卷,三十二篇,是汉朝刘向整理后唐杨亻京编定而成。《荀子》一书,大部分内容出自荀子之手,只有一部分由他的学生整理而成,也可能掺有秦汉之际或汉代的作品。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杰出的只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处在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的年代,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历史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剖析和价值评判,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在社会政治历史观方面,荀子十分注重建立新的封建等级制度,明确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政治主张。荀子所说的“礼”,已不同于孔子所讲的“礼”,而是指符合封建地主阶段治国的政治纲领,是制定各项法律条文的依据。荀子认定,“礼”的中心内容是“分”和“别”,即区别贵贱、长幼、贫富的标准,即是说,“礼”的功能在于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使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要有恰当的位置。荀子还批判了殷周以来实行的“世卿世禄”的宗法等级制度,指出,如果王公士大夫子孙的行为不符合新的政治和道德标准,就只能当一般老百姓;而一般老百姓的子孙,经过自身道德修养,积累知识,行为符合新的政治和道德标准,就可以当卿相士大夫。荀子的历史观具有进化发展的特点。他比较注重观念,反对孔子“三人损益”的历史观及孟子“一治一乱”循环论的历史观,认识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历史的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制约的。但荀子的历史观有极大的时代局限性,他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于圣人,把历史的一切归结为圣人的意志精神,最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第2个回答  2007-03-04
荀子
(约) 公元前313 - 公元前228
〖战国〗

--------------------------------------------------------------------------------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其为“卿”。 汉人避宣帝讳,曾改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曾三任祭酒。后赴楚国,春申君任其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著书教学以终。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其学说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如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为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觉认识客观,并强调思维优于感觉。又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获得正确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其善者伪也”,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其政治观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其于经济,提倡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省工贾、众农夫”等观点。为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赋篇》对汉赋兴起具影响。所著有《荀子》。
第3个回答  2007-03-04
来学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