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是怎样做到一字见褒贬的?

如题所述

我们常常喜欢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字词有在不同的语境里可能有不同的意思,同样的意思也可能存在多种表达方式,这两种情况大概是最直接的体现。在纸张发明出来和普及使用之前,文字的记录和传播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古人用字精炼,希望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量多的含义。“春秋笔法”起源于孔子作《春秋》时所使用的手法,微言大义,一字可见褒贬,下面列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春秋笔法”是怎样做到一字见褒贬的。

列举《郑伯克段于鄢》:题目即现褒贬

《郑伯克段于鄢》出自《春秋左氏传》,《左传》相传是战国时期左丘明所作,是对《春秋》一书的阐释和补充。《郑伯克段于鄢》讲述的是郑庄公因为出生时难产而不受生母武姜的喜爱,武姜多次请命于郑武公希望可以把王位传给小儿子共叔段。郑武公没有同意,但是武姜不死心,甚至在庄公即位之后,联合共叔段争夺王位,庄公明明知道母亲和弟弟的想法,他没有及时阻止,而是故意纵容,并提前做好将共叔段一网打尽的准备,最终共叔段起兵失败,庄公乘胜追击。

称郑庄公为“郑伯”,是说其德行不符合一国之君的德行;不讲共叔段称为“弟”,则是说其所作所为并不像个弟弟;将二人的争夺称为“克”,则是说明两人相争好似敌对双方,而不是兄弟。这个题目就包含了作者对于这个事件中兄弟二人君不君、臣不臣、兄不兄、弟不弟行为的贬斥和谴责。

“春秋笔法”的评价和应用

左丘明曾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史家下笔要求客观,不带个人情感偏向,秉公记叙。但是在胜利者书写历史的时代,史家为了自保,便会用这种笔法来暗含褒贬,刻画细节。比如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对刘和珍君被害时的描写,便在细节中表现了有人预谋并且下手毒辣的事实。春秋笔法也为中国文学作品大都含委婉的表达奠定了基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1
春秋笔法其实表面听起来没什么褒,也没什么贬,但是只要结合当时的大众语境,就不难判断出来了,比如妻子和爱人,用妻子而不爱人就是春秋笔法,妻子只是法律概念。
第2个回答  2020-07-01
主要是春秋笔法里面的内容非常精炼,一个字就能将一段情景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褒贬含义所表达出来,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3个回答  2020-07-01
因为史官的文学造诣非常好,所以他们总是能言简意赅的表达出事情的走向和发展,和对一个人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