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如题所述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改造内容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在经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后,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占生产总值的99.6%。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定息方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共23亿余元)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年。这就使得私股与生产资料的使用权相分离,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和运用。定息停付后,企业就完全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24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1、失误、偏差的主要表现: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速度方面,急于求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工作过于急燥,初级社没有巩固就办高级社,拔苗助长。
第二,在管理体制上集中过多,限制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将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扩大到整个社会,并使之固定化模式化影响了经济发展。
第三,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急于求纯;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第四,在工作方法上过粗,甚至某些地方采用强制手段。
2、出现失误、偏差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经济上,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政治上,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已经被消灭;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日益突现出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这些都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的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24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8-22

积极方面: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对农业、手工业和社会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

消极方面

    太多急于求成,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没有分清楚所处的社会阶段

    手段强制

    经济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第4个回答  2021-05-17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