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回答一下,你们出家什么心态

如题所述

非出家人(出家人也不会来此闲逛),研究佛学,代为介绍,以免各种曲解。

学佛,简单说就是学得像佛一样(通俗)。所以出家什么心态?就是学佛。

Buddha

第一要发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分,才能荷担如来家业,做众生的人天导师

出家之【家】,指三界六道。出离三界,厌离娑婆。(以下根据佛学资料整理)

一、出家,是指离开亲人、家庭、事业这样的世俗世界,到道观里做道士,或到寺院里做尼姑、和尚。 一般出家后的人除了每天得吃斋修道,同时要戒掉七情六欲(也就是不能娶妻生子)。

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

《维摩经》弟子品曰:“我听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维摩经》方便品曰:“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释氏要览》上曰:“毗婆沙论云: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也。”

《梵语杂名》曰:“出家,波吠儞耶。”

出家受戒

二、出家条件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与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艾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3、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4、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5、 年龄不小过7岁,不大于60岁。

6、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7、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8、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父母许可,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并按规定发给度牒。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沙弥是根据古代印度语音译的,意义是“息恶行善”者。取得了沙弥或沙弥尼的资格,即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补者。(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

比丘

要出家,并非一件小事,法师曾举出两个条件:第一要发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分,才能荷担如来家业,做众生的人天导师。出家是大丈夫事情,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要想出家,先要看看自己出家的发心,是否具有出离心,认识到了轮回六道的痛苦,想要出离三界六道,更要看是否具有菩提心,即愿意救度一切苦难众生的心,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那么出家以后,有着这种菩提心的支持,一定能成就道业

彻底证悟了空性思想,对于他来说,确实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有几个人是真正证悟了空性,还是只是学了“佛在心中”或者“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口头禅呢?如果一个在家人凭空认为自己可以和出家人的功德相提并论,那只能说他是骄慢!

佛陀在太多经典里面都宣说了出家的功德要比在家功德大很多,如果一个在家人却还以为自己能和僧宝平起平坐,连佛陀的智慧都不相信的话,那又何谈学佛呢?学自己好了啊!

能现在发起一念想要出家修行的心,都是非常值得赞叹和随喜的,不用说已经真实出家,即使发出家心向往静处,其功德亦难以计量!

《难陀出家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于一大劫中,布施儿女,所获功德,不如发出家心向寂静地迈一步所获功德。”不用说自身出家,即使劝人出家、支持别人出家所获功德亦是无量。

《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不用说终生出家,即使一日一夜出家其功德也难以思议。

《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

《僧祗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涂苦。”

《万善同归集》中永明延寿大师云:“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曏时间,当期道果,何况割慈舍爱,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

三、沙弥比丘

小沙弥

沙弥是指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而比丘则指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

所谓沙弥,俗称“小和尚”,原语可能出自龟兹语的 samane 或 sammir,或于阗语的 ssamana。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侯罗。人若想成沙弥,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弥。人若过了七十岁,便不准受具足戒,祗能受沙弥戒,做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

比丘: 巴利文:Bhikkhu, 梵文: Bhik u,又作比呼。意译乞士(乞食)、董士、破烦恼(破恶)、除馑、净命。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可以称呼的。

经云:和尚如父,阿奢黎为母和尚翻译成亲教师,一般只有寺院的住持才能叫和尚。相对应的女子称为比丘尼。沙弥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学法女)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四、扩展资料

沙弥(尼)十戒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花鬘好香涂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捉持金银宝物。

前九戒与八关斋戒相同,唯第十戒,乃因佛陀深知金银货币易增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最后成为财富的奴隶,终为钱财所束缚。这是为了破除贪心而制定的戒条。

《摩诃僧祇律》及《四分律行事钞》以年龄区别沙弥(尼)为三种:

(一) 驱乌沙弥(尼):年龄在七至十三岁之间,尚无法担负其它任务,但已具有守护谷麦,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能力。

(二) 应法沙弥(尼):年龄在十四至十九岁之间,已可堪任服役,与法相应,五年中受师调练后,即可进入比丘(尼)位。

(三) 名字沙弥(尼):年龄已超过二十岁,然尚未受具足戒,仍为沙弥(尼)者。不论何种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方能正式称为沙弥(尼)。

沙弥(尼)

合十祝愿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5
可能是真的看破红尘吧,内心波澜不惊,没有一丝丝功利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真的心怀大爱吧,抱着普度众生的目的吧。
第2个回答  2019-09-15
出家人肯定是冲着发财,成了一种职业性,要不然是什么心态追问

为啥

第3个回答  2019-09-15
在家的时候很多烦恼,就想逃离
出家之后先觉得自由了,之后又会觉得怀念以前,才顿悟还是家里好
两种处境,两种心态
第4个回答  2019-09-15
当然是不用干活。冲着悠哉悠哉的生活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