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的人25岁就死了”的说法, 你有什么看法?

如题所述

对于有的人25岁就死了! 我认为只要是死的有价值,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是可贵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该是有意义的度过,不能够草率地区结束自己的生命,不管在什么年龄段,只要死的有意义,有价值,那就是伟大的死。

人既然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有尽头,俗话说人活着就要有个精气神,什么事情都要看开一点,还有什么比死更难以接受的呢?当失望真正来临的时候,或许会明白人生的真谛,可是到那个时候,时间不会倒流了,一切都将结束了。

其实,25岁的年龄面对这死亡来临时,也应该不要无恐惧,应该去坦然面对,毕竟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了,不如就让自己死的更加从容一些,就算死,也要战斗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有尊严地死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6

 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日复一日的机械式重复生活、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是不对的“,这是一个主流观点,也即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社会“即更加关注大多数人的意见,大多数人甚至可以强迫其余个体认同他们的观点,接受一些所谓的”普世性价值观“。同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而为人,我们有权利甚至有必要保留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不受侵犯。(极端如希特勒,他贯彻自己的意志于民族主义之上,迫害了数百万”劣种人“)我在这里要探讨的就是在个人与群体博弈的过程中所引发的思考。



观点背后,全是利益

每一种流行的观点,主流的价值观(包括普世价值观)背后都站着一排排既得利益集团。商业上如钻石的炒作,”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将钻石等同于爱情永恒的象征,这个观点被世界人民所接受,背后的推手主要是戴比尔斯这个公司,他垄断了全球钻石贸易额的一半以上;文化上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压抑女性的个性,荼毒女性获取知识的权力,背后是几千年来盛行的男权主义;再比如国际交往中”落后就要挨打“,背后是殖民列强为自己的犯罪提供合理的解释。我举这些例子不是为了剖析什么阴谋论,我想说的是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不要毫无保留的接受所谓的”普世观点“。人类是观念动物,生来需要消费观念,但我们在消费观念切记全盘接受,不加自己的考察,最终沦为别人操纵的工具



25岁没有死

说到这里,”有的人25岁就死了“背后站着谁呢?答案是那些自我标榜”积极上进“的人群,他们认为自己有梦想、有追求、肯努力、踏实干。每个人都需要获得感、优越感,这些感觉从哪里来呢?通过鄙视其他群体,看低其他人,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25岁就死了这个观点应运而生。在这里,我提供一种”非主流“的观点来反驳。它牵涉到一个自适性问题,即自己的心理是否能完全接受自己的行为。如果我本身就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我认为找一份固定的工作,天天重复相同的日子、一成不变很舒服,我为什么要改变,除了内心的宁静我别无他求,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必须改变世界的。



观念的竞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为自我实现的需求。我认为即自己奉行的价值观产出了成果,影响了多少人,这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诸子各执一词,都在试图推行自己的理论、价值观,争取最大的影响力,这即观念的竞争。又古希腊诗人卡里马科斯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一部好书是一场灾难”,这就道出了全盘接受别人观点的害处,如果一本书写的太好,他的观点无可辩驳,我们又深为认同的话,容易损伤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我们精神世界的完善发育



写在最后

好的观念是一条船,过了河之后我们就该放下,继续走自己的路;坏的观念是一把锁,他把我们禁锢在一个牢笼中,谋取他的利益;中性的观点是一个谜,猜出谜底后,我们自己决定要不要参与。

第2个回答  2017-05-24

   

常常会听到这一句话,“25岁死,75岁埋,然后就这样穷其一生”。现在的我也正无限逼近这个数字,我不知道我也会不会在25岁就死,然后在七八十岁的时候再埋。

小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我长大想做什么,有时候说到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眼神中充满着真挚和期待,仿佛长大以后就会实现一样,即使实现不了,最终也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是随着年纪的渐渐增长,或许是看过更多的人世间的无奈,眼神中开始不再那么期待,甚至忘了小时候说过的话,察觉小时候是有多幼稚,完全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不过有怎么样呢,挣扎以后,在毕业时候,同样会要接受现实,曾经的那些话怎么也不可能实现,这一次开始向现实低头,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开始参加工作,为了房子车子,将来会找个人结婚,然后有了自己的孩子,终日为了这些奔波劳碌。曾经在心中无数次地问自己: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答案当然是不是,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为了生活,还是要过着这样自己不想要的生活,还是要面对现实。

曾经幻想着自己未来的生活中,要有诗和远方,尽管眼前的苟且,又有什么关系。可是随着时间的流转,唯一不变的还是眼前的苟且,和等不到的诗和远方。

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就这样死了,变成了一个没有期待的躯壳,整日重复着机械的生活,上班工作,下班回家照顾孩子,一天天看着自己孩子的长大,再看着孩子结婚生子,在退休以后,可以安度晚年,做一个慈祥老人就可以,仿佛生活就这样一眼望到头。

或许会有一些小小的不同,但整体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也开始劝慰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所谓的诗和远方终究是没法属于自己,这一刻也认输了。

我不晓得在25岁以后,我会不会也有着一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终其一生,过着这种机械的生活,想想就会觉得可怕。但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也愈发地清楚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不甘于过着那样机械的生活,一眼就望到头的样子。

也更希望去追逐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的样子,不是被房子和车子等一系列束缚住,以至于失去自己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