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鲁迅身体抱恙,宋庆龄得知此事后特意安排一处疗养院,所有费用由送承担,然而鲁迅婉言拒绝,同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情恶化去世。
后宋庆龄亲自主持鲁迅葬礼,出殡当日,街道两旁不断有人为其送行,据统计送葬队伍有十万余人。论才气,20世纪的中国文人当中,有人说郭沫若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他与其他文人不同,是集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诗人、作家、剧作家、评论家各类桂冠于一身的大文人,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文人却在当时没有参加鲁迅的葬礼,其中的原因让很多人好奇。
有人将原因归结于两人的“笔墨相讥”;
鲁迅也并非是意气用事,主要是郭沫若代表的创造社派与鲁迅长期以来的思想分歧的体现,这种分歧主要又体现在如何看待文学的社会上。
二人虽未曾相见,但是却笔斗过,也有可能是郭不去鲁迅葬礼的原因之一,多少都会有些尴尬,毕竟当时都是文人在场,对于他们之间的事情也都有所耳闻,何必前去徒增烦恼。
郭沫若比鲁迅要出道的晚,但是却一直被用作和鲁迅相提并论的文人,二人也被称为左翼文坛的两大巨头,更是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实郭和鲁两人是极其相似的,同样学识渊博、才华卓具,同样是留日的洋学生,都是弃医从文,唯独性格不相同,鲁迅律己甚严,而郭沫若却不是。其实在鲁迅去世之后,郭的一些行为也表明,他是敬佩鲁迅的。
这些话摘自郭沫若对他自己与鲁迅关系的种种解释,从这里来看,郭沫若应该还是期待和鲁迅能够见一面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二人却笔墨相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