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国际军援:苏联援助千架战机,德国训练30万蒋军

如题所述

蒋介石抗战获得多少国际军援:苏联援助千架战机,德国训练30万蒋军

抗战后,蒋介石通过驻外使馆和特派代表到欧美求援,除孔祥熙继续在欧洲争取援助外,孙科到苏联、李石曾到法国、陈公博到英国、蒋百里到德国和意大利,都争取到了经济和军事援助。那么整个抗战期间,蒋介石到底争取到多少援助?

抗战初期:德国训练30万蒋军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时,蒋介石的中央军是由德国军事顾问训练出来的,其中最精锐的部队清一色是德式装备。1937-1938年,中央军从武器到兵工厂几乎全部来自德国,甚至连中国的防御计划也是德国军事顾问制订的。正是由于这些德式军事装备和计划,才使得日军迅速打垮中国军队的计划未能得逞。

早在1928年11月,蒋介石便开始与德国展开了军事合作,并聘用德国顾问团来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顾问团帮蒋介石创建了三个“示范师”,并组建了10个炮兵营,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前,德国顾问团为蒋介石整编的精锐部队已经接近30万,其中包括8万战斗力非常强悍的突击队。

国民政府还从德国购买了大量的军火物资,特别是1936-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据中德贸易账目显示:截至1938年8月,至少有1.44亿马克(约合5816万美元)的德国军火物资运抵中国。特别是1937年底中日激战期间,德国不但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限制对华出口武器,反而加紧对华军火运输。正如《民族观察》驻远东记者所写的那样:“整师整师的中国军队,从步枪、坦克到钢盔,都是由我们德国国防军使用过的德式军品装备起来的。”

此外,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汉阳兵工厂1935年初生产出“中正式”步枪,南京兵工厂开始生产中国式的马克沁机枪,河南巩县兵工厂也开始生产德国人设计的迫击炮。巩县还建造了一座防毒面具工厂……可以说,当时中国主要的现代军工产业,几乎全部是在德国的帮助下建成的。

德国军事顾问还参与了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军事部署与指挥工作。抗战全面爆发之前,蒋介石请塞克特设计了从上海到南京间的江南国防工事,被称为“东方的兴登堡防线”。直到1938年,由于德国不愿得罪日本,才陆续撤回顾问团和禁止对华输出军火。

抗战中期:苏联援助蒋军千架飞机

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署《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此后,苏联开始积极为中国提供军事援助,斯大林的目标很明确——让中国有能力拖住日本,使日本无力侵犯苏联远东地区。而当苏联免除了日本进攻的顾虑之后,斯大林就立即停止了援华。

1938年1月、7月和1939年4月,孙科三次赴苏求援。1938年2月,苏联第一批军火运到中国,主要有军机297架、各式火炮290门、坦克82辆、汽车400辆等。仅此一批,重型武器就超过了德国供应的全部,而且其中一些还是苏联所能提供的最好装备。当然,苏联援华军火的绝大部分是利用苏联对华信用借款支付的。苏联分别于1938年3月和7月,1939年6月达成对华信用借款三笔,共计2.5亿美元。中方以锡、铅、钨、锑等金属及生丝、茶、棉花等物资折款归还。

抗战期间,中国实际使用的苏联信用借款约为1.73亿美元,这笔钱购买的苏联军用物资有:各类飞机1235架(其中轻重轰炸机318架),坦克82辆,汽车1526辆,牵引车602辆,各类大炮1600门,机关枪1.4万挺,步枪5万枝,步枪子弹1.8亿发,手榴弹3万颗,炮弹约200万发,以及飞机发动机及全套备用零件,汽油等军火物资。

从1937年秋季至1939年夏季,先后来华的苏联空军志愿人员(包括航空技师)有700多人,其中200多人牺牲。与此同时,苏联教官还为中国培训了1000多名飞行员和8000多名航空技术人员。整个援华期间,苏联共派来军事顾问、专家、技术人员加上志愿飞行员等5000余人,经由苏联顾问和教官培训的中国军校学员大约有9万人。在空军、炮兵与坦克兵等技术兵种中,苏联顾问和教官作用重大。

1941年在看清日本已无意北进之后,苏日签订了《中立条约》。同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暇东顾。到1942年2月,苏联彻底终止对华援助。

英国援蒋冷淡:只给钱,不给枪

抗战爆发后,英国是中国的主要求援目标,但英国政府一直对日本姑息迁就,根本不考虑援华问题。国民政府曾在1937年11月正式求助英国,无果;1938年初,中国要求英国提供3000万英镑贷款帮助中国抑制通货膨胀,被拒绝;1938年3月15日,为防止日本货币战击垮中国经济,中国再次向英国要求2000万英镑贷款,并说明以向英国出口钨和锑来担保,仍被拒……到了1939年5月5日,蒋介石为了向英国示好,甚至亲自向英国驻华大使卡尔表示,如果欧战爆发,国民政府可提供20万人替英国保卫香港,但依旧被英国拒绝。

1938年10月,华南、华中相继沦陷,英国在华势力范围基本为日本控制。英国感觉在华利益被严重侵犯,终于决定援华,但只同意先给50万镑(合230万美元),为滇缅公路购买卡车,以及500万英镑的外汇贷款用于平稳中国经济。可以说,直到1940年,英国对华军事援助微乎其微。

1940年秋天,德意日三国结成同盟,日本南进步伐加快,英国越来越感到其远东领地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在此情况下,英国主动向中国提供了1000万英镑的贷款(合4600万美元)。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对华提供财政援助贷款共1550万英镑(合7200万美元),其中的2/3是1940年后提供的,不过期间没有援助任何武器弹药。而在这之后,由于英国在欧洲战场自顾不暇,还需要美国提供巨额援助,对华援助基本停止。

抗战后期:蒋介石靠美国撑到胜利

抗战初期,美国不愿卷入中日战争,因为美国与日本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从1931年到1940年,美国对日本的出口平均占其对远东总出口的40%,从日本的进口占美国从远东总进口的21%。日本是仅次于英国和加拿大的美国第三大顾主,特别是在军用物资方面。根据统计,1937年美国对日军事输出达1.68亿美元,占对日输出总额的58%。美国对日军事输出对日本侵华至关重要,诚如美国前国务卿史汀生所说,如果没有这种援助,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就可能被制止。

但蒋介石笃定美国“必能有所作为”,于是求援外交一直以争取美国为中心。但直到1940年,蒋介石向美国的求援都收效甚微,只用白银和物资交换到两笔贷款。到美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华仅提供了1.7亿美元贷款,蒋介石用这些贷款购买了汽车、兵工材料、航空汽油等军需物资,还购买了4.5万支手枪。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才真正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首次援助就有贷款6.7亿美元,主要用于帮助国民政府遏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时在美国购买黄金。

美国还向240万中国军队提供了补给供应,装备好13个军(36个师),18个炮兵团,17个汽车兵团和5个特种工兵团。美军还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飞过喜马拉雅山脉到中国昆明的空中运输线,俗称“驼峰空运”。在1942年到1945年的三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为中国空运各种物资共达65万吨,美国空军为此损失了468架飞机,平均每月13架,牺牲、失踪的飞行员共计1579人。上述援助中只有1945年初运到中国的2000万美元的纺织品一项是要偿还的,其余全是无偿赠与。

据台湾方面统计,抗战期间蒋介石向美国购买与租赁的飞机为1394架,主要供陈纳德招募的“飞虎队”和后来美军第14航空队以及第20轰炸机队协助中国空军使用。蒋军靠美国的全面援助,一直撑到了日本投降。

自然,美国也利用对华援助成功将日本陆军主力钉在了中国战场,为首先解决欧洲战争赢得了时间。1941年底日本陆军总兵力为210万,其中驻守本土的大约40万,用于南进的为40万,其余130万都被钉在了中国战场。到1943年11月,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开始战略反攻时,日本还有64%的陆军以及45%的航空兵被牵制在中国战场。

美国一面援华一面出卖中国

不过在这期间,美国的策略是“先欧后亚”,这实际上决定了美国对华军事援助在美国整个外援计划中处于次位。这主要表现在:美国陆军部规定,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不能影响美军与英国的需求。因此,对华援助始终让位于其他国家的需求。另外从一开始,美国陆军和财政部就要求对援华物资进行严格监督,物资的分配权由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军火分配委员会掌握,中国不得派代表参加。这是对中国明显的歧视。此外,英美还拒绝了中国参加联合参谋长会议的要求,答复的理由仅仅是为了保密。

1943年开罗会议后,美国逐步放弃了把中国作为主要作战基地的想法,开始实行对日越岛作战。同时,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明确表示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从此美国总统罗斯福获得了一个能够替代中国来击败日本的军事力量。对美国来说,即便将来在亚洲大陆对日本发起进攻,起决定作用的也将是苏联军队。由此,中国战场对美国来说不再重要。

正是在此背景下,为了能尽快结束对日作战,美国开始出卖中国利益来联合英国和苏联。在1943年中国努力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时,美国在香港问题上对英国妥协,中国也被迫同意暂不讨论九龙租借地问题,致使香港问题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得以解决。到1945年雅尔塔会议时,美国更是以外蒙独立和苏联在华特权为条件争取苏联早日出兵,国民政府迫不得已最终屈服此一安排。

战时弱国外交四处求援,其过程充满屈辱和艰辛,得到很多,也失去了不少。蒋介石国民政府能够在各大国之间周旋,最终得以维持中国战局,殊为不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