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端午节吃粽子为什么是为了纪念屈原?最好是屈原的故事!!!!!

如题所述

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6
根据我国民间习俗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夏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投水。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续齐谐记》)
“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荆楚岁时记》)
《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五引《襄阳风俗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屈原告妻,所祭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又原五日先沈,十日而出,楚人于水次迅楫争驰,櫂歌乱响,有凄断之意,意在拯溺,喧震川陆,风俗迁流,有竞渡之戏。”
端午节传统民俗

  端午节本有两大主题,其一是“除瘟去病”,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拌黄瓜、煮黄鱼、烧黄鳝、掏鸭蛋黄,菖蒲因状若宝剑,意为张天师的驱邪宝剑,而艾叶则状若老虎的爪子,老虎在传说中是能够吃鬼的。老南京还有自己的“辟邪特产”。第一是用“鹅眼钱”来“破火眼”。“鹅眼钱”是六朝时候的一种小铜钱,因钱体轻小如鹅眼而得名。南京端午这天,各家备一盆清水,滴几滴雄黄酒进去,再放进两枚鹅眼钱,合家大小都用这盆水来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第二是“焚避瘟丹”,家家点起药草,据说可熏蚊杀虫。另外小孩在这天要被送往外婆家,称为“躲午”,男人们要约好去山头喝酒聚会,称为“熙游名胜”,这些后来都渐渐成为亲情、友情的一个沟通机会了。

  端午的第二主题是“祈雨”。端午这个时节正是水稻生长的旺盛时节,而雨水常常稀少,因此人们要借此机会求雨。粽叶又称“菰叶”,把它握好后内为中空,而中空的东西在中国都是“阴”的象征;装入米后捏起尖尖的角,则是“阳”的象征。粽子包好后,自然就是阴阳交合了。而中国古文化中,下雨被理解为阴阳之气在交合,说穿了其实就是冷暖空气相遇,“云雨之情”也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呢,人们包粽子,正是为了诱天公下雨。另外端午这天赛龙舟也是为了求雨,人们搅得水面天翻地覆,就是为了不让龙王躲在水底下,要把“真龙”给引出来。
第2个回答  2011-06-06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参考资料:baike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6-06
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