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啊????

知道的告诉我啊??求你啦.

"三曹"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

曹操:以相王之尊,重视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开学习乐府风气,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多以四言诗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开创“清峻”、“通脱”的散文新风气。

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植: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人,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神美,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主要作品和成就:

曹操的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

曹丕的代表作有《典论·论文》、《与吴质书》、《燕歌行》二首等,其中《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曹植的代表作有《送应氏》、《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洛神赋》等,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温丽悲远的情调,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01
三国时期的曹操与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故后人合称他们为"三曹".三曹的诗歌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气魄宏伟,慷慨悲壮,特别是曹操文学清俊通脱,语言直抒胸臆,是当时建安文化的代表哦.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他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风格清丽婉约。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一描写女子在凄凉的秋夜里辗转难寐,思念远人,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传诵不衰。曹丕文章的语言渐趋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较浓重,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如《与吴质书》在追念旧游、感伤逝者中,描绘出友人的情怀与自己疏放的性情。感情凄怆真挚,语言流畅婉转,文笔清秀隽丽,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并茂的杰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幽并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题材大致有四类:一是抒发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共分七章,愤怒控诉曹丕集团对兄弟诸侯的残酷迫害,抒发了自己悲痛、恐惧、凄凉、愤慨等种种曲折复杂的感情。二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借思妇、弃妇的怨叹,表白自己的心迹,如《七哀诗》代思妇立言,从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三是直抒胸臆,述怀言志,如《杂诗》其五直抒慷慨报国不甘闲居的志向。四是游仙诗,除少数表现求仙得道、服食长生外,大都是借游仙这一传统题材曲折表达了因人世险恶而隐居避世的向往。

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散文抒情言志文辞剀切,叙事论理简练有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引经据典,仿佛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如《求自试表》博引典实,反复设喻,层层推进,情词恳切,将自己的一片忠心和急于事功之情抒发得既淋漓尽致又委婉曲折。艺术形式上,使用了大量骈俪句式,但能骈散相间,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因而工整而无萎弱之弊。

其《洛神赋》是黄初三年(222)曹植过洛水时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传说,有感而作。全篇笔触细腻,文辞艳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神女美好、灵动而又虚无缥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无尽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

参考资料:百度

第2个回答  2007-06-01
曹操不是个仅仅会打仗的赳赳武夫,他还兼具了政治家的胸襟和文学家的情怀。曹丕《典论·自叙》中记载:“上(指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曹操于文章与诗歌上皆下过一番工夫,音乐方面也有相当深的造诣,王沈评价他说:“(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首先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其次才是个诗人。曹操大部分诗里都在表达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他军事生涯中的所见所闻。曹操的政治抱负很远大,无论是作“汉故征西将军”,还是做统一天下的君王,这个气魄都非常人所能比的。所以他的诗中自然灌注了一股刚健而又沉雄的生气,那种以天下为已任的豪迈表现出的都是帝王的气象,古今诗人中能有这种气魄的只有毛泽东一人而已。比如他的《观沧海》《短歌行》,视界极其阔大,日月星辰仿佛都在他的掌控中一般。可以说曹操是以帝王之气在写作,曹丕说的“文以气为主”用在曹操的身上最合适不过了。政治领袖的身份使曹操的诗达到了一种超迈的境界,而诗人的身份又使他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他满怀同情地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样的诗句;对于生命苦短,年华易逝,他又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样焦灼的呼喊。这些给他的诗定下了一个苍凉的基调。所以曹操的诗,慷慨中隐悲壮,豁达中又见苍凉,成为“建安风骨”代表性的风格特征。

与曹操相反,曹植首先是个诗人,其次才是个政治人物。这里我不称曹植是个政治家,因为曹植的政治才能远远不能和他的文学才华相提并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植在政治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建树,从他夺嗣失败可以看出,在政治上,他不仅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甚至连他的哥哥——相对平庸的曹丕也不如。然而曹植却自视甚高,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领兵打仗,在政治上建立不朽的功勋。然而这个愿望却一直遭到排挤和打击,直到最后曹植在郁郁不得志中死去。曹植可以说是个悲剧性人物,因为他的人生道路是从显豁走向局促的。在他早年的时候,他在父王的庇护之下过着贵公子的无忧无虑的奢华生活,这些从他写作的公宴诗,宴游诗中都可以看出来,诗中充满少年人蓬勃的朝气和纵恣的才华。而在他人生的后期,不断受到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不断地迁都,一直居无定所。他建功立业的志向不断遭受打击,直至最后彻底破灭。这使曹植满怀悲愤,反映在诗歌中就是诗风从华丽绮靡转向沉郁苍凉,诗的基调也从少年时期的昂扬向上转向了中年时期的低徊婉曲。从他的《赠丁仪》至《赠白马王彪》,我们都可以感到曹植对当时的政治是有很多不满的,对于自己的身世也颇有怨言。所以钟嵘《诗品》评价曹植“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是非常中肯的。作为一位诗人,毫无疑问,曹植是一流的,然而作为一个在政治旋涡中翻云覆雨的政治角色,他无疑却是失败的。他把慷慨使气的诗人习气带入到刻板严肃的政治生活,这无疑是不符合政治游戏的规则的,所以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其实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曹植并不是唯一一个“怀才不遇”的文学家,在他之前的屈原、扬雄,在他之后的李白、辛弃疾皆是文采出众而仕途坎坷。如何在诗与政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大概是无数诗人或政治家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作案。也许诗与政治本身就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诗人气质在政治斗争中永远只能碰得头破血流,然而因为政治的失意而造就了无数伟大的诗人,这却也是历史奉送给我们的一份厚礼,所以就让诗与政治的纠缠永远进行下去吧。

比之曹操的政治手腕和曹植的文学才华,曹丕的光芒都要黯淡得多。相对于曹操的苍凉大气,曹丕多了分儿女情长,相对于曹植的才思敏捷,曹丕又多了分深思熟虑。曹丕在文学史上的形象似乎是一个典型的“文人诗人”,有着儒雅的风度气质和中庸的思想观念。与曹操的慷慨悲歌和曹植的任性使气不同,曹丕的诗温和的多。因为他没有受过行军打仗之苦,接触的社会现实也少一些,所以不像曹操那么慷慨悲壮,又因为他在政治上一直都是一帆风顺,所以思想也就平和中正的多,而不像曹植那样愤慨激烈。曹丕的诗主要包括一些宴游诗(如《芙蓉池上作》《于玄武陂作》等),描写游子、思妇互相怀念的爱情诗(如《燕歌行》《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等),表达及时行乐观念的游仙诗(如《折杨柳行》等)。这些诗大都风格流丽,代表了当时文人的情趣。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评价他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兢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这里刘勰力排人们抑子桓而扬子建的偏见,给予了曹丕很高的评价,持论相当公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6-02
“建安风骨”的开启
第4个回答  2007-06-01
我觉得是一些诗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