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存在过失与过错的区别是什么,

法律上,存在过失与过错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是责任方处罚不同。

1、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受害人要提出损害赔偿的请求,需就行为人具有过错提出证明。在我国民法通则中,一般侵权待业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因此受害人应承担过错的举证责任。而在过错推定责任中,采取了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行为人若不能提出合理的抗辩事由的存在以证明其没有过错则将被推定有过错。

2、关于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中外学者曾提出了多种根据,诸如损害的原因出自因害人所能控制的危险范围内,而受害人不能控制损害的原因,故处于无证据状态,损害事件的确定性已以表明行为人是有过错的;由行为人举证更有利于督促行为人预防损害的发生,等等。举证责任倒置正是过错推定的重要特点。

扩展资料

过错推定原则,也叫过失推定,在侵权行为法上,就是受害人在诉讼中,能证明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如果加害人不能证明损害的发生自己无过错,那么就从损害事实的本身推定被告在致人损害的行为中有过错,并为此承担赔偿责任。

过失责任原则,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的认定责任的准则。按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就不承担民事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侵犯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可见,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失百度百科-民法通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0

在法律上,过失与过错都属于行为人主观方面的错误,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概念的不同,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二个概念,过失只是过错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过错多用于民事,侧重于客观方面。用于刑事多指被害人的行为。

过失多用于刑事,与故意相对而称,主要指行为人的主观心态,过失分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两种。

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或应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态。

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扩展资料: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

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

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

参考资料:

过失犯罪——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9-20

在法律上,过失与过错都属于行为人主观方面的错误,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概念的不同,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二个概念,过失只是过错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1、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或应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态。故意又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二种:

希望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属于直接故意,虽不希望但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则属于间接故意。

2、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其中,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过失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则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扩展资料:

过失,汉语词汇。

拼音:guò shī

是指“应注意的、能注意的,而未注意”,或是无法达到一般合乎理性之人所应达到的谨慎程度。

过错,汉语词汇。

拼音:guò cuò

(词语释义)过错 详细解释:过失;错误。出自 《元典章·台纲二·照刷》:“若非始末详察,不能尽见过错。”

参考资料:百科——过错

参考资料:百科——过失

参考资料:百科——过失犯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9-20

在法律上,过失与过错都属于行为人主观方面的错误,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概念的不同,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二个概念,过失只是过错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或应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态。故意又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二种:希望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属于直接故意,虽不希望但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则属于间接故意。
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其中,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过失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则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扩展资料:

过错责任原则也叫过失责任原则,它是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的认定责任的准则。按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就不承担民事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侵犯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可见,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包含以下含义:

第一,它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责任的构成要件,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者过失才可能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它以行为人的过错程度作为确定责任形式、责任范围的依据。

在过错责任原则中,不仅要考虑行为人的过错,往往也会考虑受害人的过错或者第三人的过错。如果受害人或者第三人对损害的发生也存在过错的话,则要根据过错程度来分担损失,因此可能减轻甚至抵消行为人承担的责任。在共同侵权的场合,共同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甚至可能成为其内部分损失的依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过错责任原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5-02
在法律上,过失与过错都属于行为人主观方面的错误,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概念的不同,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二个概念,过失只是过错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或应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态。故意又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二种:希望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属于直接故意,虽不希望但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则属于间接故意。
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其中,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过失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则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