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不死朱棣会反叛吗?朱允炆又为什么会打不过只有一地的朱棣?

如题所述

从朱元璋分封自己儿子们为藩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明朝必定要经历一次类似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这样的诸侯叛乱,历来不管是哪位皇帝只要将自己的儿子和亲属封实权诸侯的(何谓“实权诸侯”,就是在自己封地上有军权和财政大权的,简单的说就是在自己的封地上有绝对的统治权的),那么历史告诉我们,总有一天这些实权诸侯是会造反的,人道言“最是无情帝王家”,毕竟皇帝的哪个宝座,只要是个人就想去做,那个九五之尊的位置可远比这些所谓的亲情的诱惑力要大的多。

所以可以这么说,历史上朱棣的叛乱绝对是历史的必然,朱允炆必然会削藩,而朱棣必然会反,只要这个皇帝想让自己的后代可以安安稳稳的在那个皇帝宝座坐着,削藩是必然的,毕竟哪个皇帝也不想自己的身边还有着一大堆掌握着强大武装的藩王们围绕着,这始终都是对自己的一个威胁。但唯一让人遗憾的是,朱允炆的政治能力太低,虽然其素有贤仁之名,但毕竟只是一个从小被保护的不像样的皇长孙,他缺乏对朝堂的那些掌控能力,做事过于理想化,而太过于急进,对于削藩本该“温水煮青蛙”徐徐图之,但是朱允炆一出事即是狠招,如果你从开始到结尾都是狠的话,那倒也可以,但是朱允炆千不该万不该,明明就想夺下自家叔辈的权利,却还要顾及自家叔辈的死活,也许朱允炆并不知道,再这等大事上,如果不能一招致命,最后死的人可能就是自己,事实上也的确,最后自己的帝位被夺,那个自己想夺下权利的燕王朱棣登上那个宝座。


我想最开始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初衷肯定是为大明王朝好,毕竟那个时候立国不久,天下还未真正的安定下来,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肯定有利于大明王朝对于中原各地的统治,但是他却忘记了,权利会让人变得六亲不认,更何况是那个拥有整个天下的皇帝宝座呢?人一旦有实力,哪怕只是有一点的实力去争那个位置,他们都会铤而走险的去争,哪会管你做在这个位置的上是不是你的侄子呢?历来为了这个皇位,父杀子、子杀父的事情还少吗?他们连自己的儿子和父亲都敢杀,更何况只是一个侄子呢?


如果当初的朱元璋是真正的为自己的皇孙朱允炆着想,就应该自己动手削掉自己儿子们手中的权利,哪怕仅仅只是军权,可惜的是朱元璋毕竟还是一个父亲,他可以对外人狠,可以对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狠,但唯独他对自己的儿子们狠不下来,我想他何尝不知道自己的这些孩子对朱允炆的皇位有着极大的威胁,从他临死之前不允许诸王离开封地进京奔丧就可以看出来,朱元璋早已明白这些孩子们的野心,可遗憾的是,朱元璋到底都没有忘记他是一个父亲,到底也没有忘记那些藩王是自己的孩子,只是他的这份父爱最终却害苦了自己的亲孙子。


至于朱标不死朱棣会反叛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朱标不死朱棣永远都不可能会反叛,以朱标当时的声望和对朝堂的掌控能力,即便朱标要削藩,也始终会比朱允炆要来的老辣,他不会像他的儿子那样的激进,他也肯定会像他的弟弟朱棣那样“温水煮青蛙”式的实现削藩政策,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最后成功了,从朱棣开始,明朝的藩王们就没有一个造反成功的,即使当朝的皇帝有多么的无能,那些藩王也翻不了任何的浪花,比如明武宗时期的宸濠之乱,仅仅只是持续四十三天就被当时的赣南巡抚王守仁平定。从朱棣削藩我们就可以看出,朱允炆的削藩不是不能成功,只要他不激进,那么削藩肯定就能成功,可惜的是朱允炆毕竟只是一个孩子,不像他的叔叔朱棣,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对于那些尔虞我诈和阴谋诡计,朱允炆可比不过朱棣。


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朱允炆以全国之力,为何就独独干不过只有一地的朱棣呢?这其中有着很多的原因,朱允炆继位后所处的环境和汉景帝有点像,藩王势大又蠢蠢欲动,削藩无异于玩火,汉景帝好在有个周亚夫,还有满朝忠于他又能力出众的臣子,而且汉景帝的削藩是在经过了文帝朝二十多年的准备。朱允炆却是在威望不足,准备不充分的状况下,听凭两三个迂腐的旧东宫文臣去削藩,朝廷中经过朱元璋三十载对功臣的血洗,已经没有良将谋臣帮他卖命,所以他去打一直在北平厉兵秣马的燕王本来就是种错误。所以,朱允炆输给朱棣是必然的。如果他能循序渐进,坐稳那把龙椅再扫平诸藩,说不定还有一拚之力。


最关键一条,却是朱允炆本人的性格差距。朱允炆和父亲朱标比,好些地方很相同,比如对老师很敬重,对长辈很孝顺,对臣子很宽厚。都是大臣最盼望的仁君类型。但骨子里的东西就差远了,朱标外表仁慈,内心却坚定刚强,换成朱允炆,这条恰恰相反,内心总比外表还软。先天差距摆在这,后天教育又不给力。于是“仁明果决”四字要求,朱允炆最多也就第一条沾边,其他三条完全不靠边。等到继位称帝,对决朱棣,这能力的差距,便暴露无遗。不客气说,他输给朱棣,除了朱棣能耐强外,也实在因为他太弱。


这团队有多强大?就说留下的开国功臣,郭英和耿炳文,都是明朝开国战争中的大神级人物,一个能攻一个能守。水平比朱棣强不强不好说,但配上朝廷强大的军事资源,打起来只强不弱。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同样是继承其父能耐的军事人才。文官里更有强人,卓敬就是眼光卓越的战略家,当初朱允炆要削藩,他提出不要硬削,可以用养老的名义,把朱棣从边境藩镇迁到内地,既不伤和气又解除他武装。朱允炆觉得太麻烦,果断表示不干。他不干,但朱棣干,后来朱棣造反成功,也要削藩,就照着卓敬的法子来,北部边境手握重兵的各路藩王,不动声色轻松全削平。


这么多的牛人,朱允炆不是不用,就是用不好。朱棣刚开始造反,朱允炆先派了耿炳文出战,刚把朱棣打的叫苦连天,朱允炆却嫌打的慢,果断换上传说中的名将李景隆,然后战局果断逆转,几十万人被朱棣十几万人打的稀里哗啦。最后朱棣兵临南京,也是这李景隆吃里扒外打开城门,提前把朱允炆出卖。而朱允炆身边最依赖的几位文臣,比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出名的有学问却也出名的蠢,当初削藩的时候,这几位放着实力强大的朱棣不削,专挑没实力的乱削,既惹了众怒,还给了朱棣充足的战争准备时间。后来战争开打,更是败笔连连,齐泰身为国防部长,朱允炆问他战略规划,他回答说我们是天子之师堂堂正正,不用规划也能赢。黄子澄推荐了草包李景隆,本来还是相持的战局立刻大败涂地。这样几位只适合文化工作,军国大事眼高手低的角色,朱允炆却从头信任到尾。若不是三人最后壮烈殉难,真和朱棣派来潜伏的差不多。

可以说从朱元璋分封藩王起,从朱标死的那一刻起,从朱元璋决定让自己的那个乖宝宝皇长孙朱允炆登基起,从朱元璋临死都不愿意动自己的儿子那一刻起,明朝就注定要经历藩王之乱,朱棣等藩王就注定会有一个人坐上皇帝的那个宝座。


只能说这就是朱氏王朝的命运,朱家注定要经历一场骨肉相残,毕竟朱元璋既然准备要坐这个皇帝了,也自然就知道作为帝王家,朱家以后不会再有真正亲情,有的只是权利相争,有的只是骨肉相残,有的只是尔虞我诈,毕竟做了那个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我想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最爱的那个儿子,最爱的那个孙子会家破人亡,他千方百计的想让自己的孙子能够坐稳那个江山,为此他杀了无数位功臣,杀了无数个无辜的人,可惜最终他的孙子竟然是被自己的儿子亲手拉下皇位的,为此他的孙子付出了生命,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是否会感到悲哀呢?这也许就是老天对朱元璋的惩罚,他杀了无数人,老天就让他最爱的孙子被自己所疼爱的孩子亲手逼死,而这样就是对朱元璋最狠的惩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7
不会,朱棣敬爱大哥朱标,如果大哥登基,他心服口服。因为朱允炆不够心狠,不愿意赶尽杀绝。
第2个回答  2020-09-07
朱标不死朱棣不会反叛,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反叛的资格和实力;因为朱允炆优柔寡断,不舍得对叔叔下手,所以被朱棣反败为胜。
第3个回答  2020-09-05
朱标死不死,我觉得朱棣都会反叛,因为没有人能阻挡朱棣的野心,朱棣久经沙场,而朱允炆只是一个文弱书生,怎么可能打得过朱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