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什么地方?

如题所述

满足了我对大学所有的想象,历史底蕴,人文关怀,象牙塔里最纯净的日子。

我是厦大的理工科的大三学生,三年了,没有遇到过一件行政或者教学上令我感到十分不妥当的事情,身边同学也大抵如是。没有故意刁难人的老师,没有过于拖沓的行政,辅导员很多事情都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觉得这在中国的高校里是十分难得的。而且学校的自然环境,山水之间,地处繁华,生活上便利而滋润。

这两天校庆,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代又一代厦大人的传承,连着几天都是上万人次的校友返校。知乎上没有什么动静,实际上XMUers在这几天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百年校庆,其中感动,难以言表。

厦大虽然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但多少是受制于地理和时代,或多或少也有一些人员上变动的原因。这些年对于厦大的抱怨,很多也在于厦大的口碑和学术有所下降。但我觉得吧,高校的声誉起起落落都是一时的事情,厦大依然是一所有实力,有很高认可度的985院校。百年高校,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说点具体的,厦大是一所没那么卷那大学。厦大课业压力确实是比较小的,即使在我选课最多的一个学期,也几乎不存在忙不过来需要持续熬夜的情况(这是我自己的感受哈),有的学院压力可能还是会大一些的。还有就是厦大学生心态相对来说都比较平和,公共网络上阴阳怪气的言论比较少。同学之间关系也融洽,很少为了什么恶性竞争,也很少有往死里学的同学。曾经我一度担心以厦大内部的这种课业强度和竞争压力,是不是学到的东西会不够扎实以后工作上能力不足。但后来我意识到很多情况下,三天两头的大作业、测验、或者练习卷只是给同学徒增困扰罢了,反而是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更能给有能力的同学自主学习的时间。

压力大的时候,走两步就能望见很美很美的大海,可以骑上单车沿着环岛路环绕半个厦门岛,可以在公寓充满烟火气的小吃街里找到治愈,可以和家庭经营的小店的老板随意地聊天,也可以在遍布校园内外的咖啡馆中找一家坐坐,这样的环境下真的很难有强烈而持久的压抑情绪。我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厦大近年几乎没有跳楼现象,我也相信这并不偶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29

      “止于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 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有的学者认为是曾子整理孔子讲授内容所编。《大学》为首,与《中庸》、《论语》、《孟子》被后世合称为“四书”。“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是旧时读书人的必读书。

       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朱熹的阐述:“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它概括了《大学》的根本思想,它表达的是一个人做人的最高人格境界。儒家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是“内圣外王”,“内圣”是实现我们生命中最光辉的德性—“明德”;“外王”是最大限度地为民众谋福利—“亲民”。“内圣外王”合一就是“至善”,“明德”“亲民”合一就是“至善”,“止于至善”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

      自强不息是 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亮出的精神话语。“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自强不息最早见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止于至善”为厦门大学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1994年,“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被正式确定为厦门大学校训,旨在激励厦门大学师生积极进取、努力开拓、追求至善至美。此校训历经百年,历久弥新,八个字具有博大精深的学理内涵,概括了儒学的真精神和真价值。

           一百年前,当时的中国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发端时期,新旧文化碰撞交织,无数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厦门大学在此背景下诞生,它践行了陈嘉庚先生教育救国的理想。历经百年,厦大栉风沐雨,茁壮成长。

第2个回答  2021-07-29
礼记 大学 ,古文当中的许多诗句,到现在也有着很多的礼仪道德,平常的时候也可以多学习一点的,很有帮助。
第3个回答  2021-07-29
出自礼记。这句话相当的经典,厦门大学对这句话也做出了一些延伸,这个理念非常的有价值。
第4个回答  2021-07-29
是礼记大学,这本书非常的出名,而且这句话的意思也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