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相权回潮的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元朝建立以后,以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元中书省实际上继承金朝尚书省的制度,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不负责具体政务,中书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及参知政事都是宰相。元朝地域辽阔,非前代能及,负责起管理如此辽阔土地的中书省,政令所达,亦非前代能比。元朝中书省相当于隋唐两代的尚书省,代表中书令总理政务的中书省左、右丞相的权势较隋、唐初尚书省左、右仆射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实际上是两宋以来的变局。元朝中书省左、右丞相往往由蒙古勋贵担任。元朝中书省宰相职掌全国最高行政,既无隋唐三省制的牵制、分权,又无宋代宰相严格的划分事权,这种隋唐两宋宰相制的反动不可能持续长久,无怪乎朱元璋非要对中书省进行限制。元朝中书省外,枢密院掌军政,这一分野继承了两宋以来的传统。元代十一个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在称呼上表明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但是每个行省都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行省节制一方,起到与中书省制衡的作用。
元朝相权占有优势跟南坡之变有关
元仁宗延佑七年,卒,硕德八剌继帝位,即元英宗时仁宗母答己太后任过去被仁宗罢黜的权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相互勾结,排除异己,权倾朝野。英宗刚毅而思有作为,锐意于改革。元英宗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立太祖功臣木华黎后裔拜住为左丞相,极力抑制答己、铁木迭儿一党的势力。至治二年(1322)八、九月,铁木迭儿、答己相继去世。十月,立拜住为右丞相,表示要励精求治、一新机务。此后数月,曾采取了一些改革性的措施: 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 ,如张珪 、吴元珪、王约、吴澄等;发布《振举台纲制》,要求推举贤能,选拔人才;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精简机构,节制财用,行助役法并减轻徭役;颁行《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推行汉法;清除铁木迭儿余党,查处他们的贪赃枉法事件。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贵族反对。三年八月初,尚存的铁木迭儿余党、御史大夫铁失阴谋发动政变,密遣心腹去漠北,当月五日,元英宗、拜住由上都启程返京,途中宿营于上都西南20里南坡店,被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23
元从大漠而来,在统治上很难进行,经验不足,而元皇帝等于部落首长性质,这么大的国家,只能借鉴汉制,而在操作中可能依靠感更强些。
第2个回答  2011-05-23
元是一个野蛮民族,而铁木真的子孙实在太多了,多得连王爷需要要用千来计算数量,因此权力分配在元代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自1206年铁木真建蒙开始,至1368年被驱逐出中原,蒙元合计162年竟历15帝2后1监国,即便不算拖雷的监国时间平均也只9.53年一个皇帝。若从1294年忽必烈死后开始计至1368年就换了10个皇帝,平均7.4年一个皇帝。
这在大一统的皇朝中是非常罕见的。可见铁木真子孙的权力争夺激烈是何等激烈。
因此,蒙元采取分权制,甚至规定各行省平章(宰相)与中枢宰相平级的可笑制度。
实在是为了安抚内部的权力争夺,中书算一省,宣政院算一省,陕西四川,云南,湖广,江西,福建,江浙合起来即是八个省,可设八个行省平章事,八个最高监治长官达鲁花赤,八个行军大总管,也就是说,蒙元设置了24个“三公”。
这是蒙元无奈的选择,也是多数蒙元皇帝荒疏政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