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言文的注意点

如题所述

1. 文言文阅读有哪些注意点

文言文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白话文不同,它需要注意每一个句子都要逐字翻译,不能遗漏(例如:妻子,在文言文中是分开翻译的,妻翻译成妻子,子翻译成儿子,连起来就是妻子和儿子。)文言文中很多字的词性发生了变化,这也要注意。文言文中,很多字词不能用我们现在的学问去理解,千百年来的变化,导致字词的意思也不一样了,一定要去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意:是字典,不是词典),另外,就是还要注意一下语句的顺序,很多语句是颠倒的。

附:如果考试时碰到生字要你翻译,就联合着整句句子看看,或许能猜出个八九,如果猜不出,那,没办法了,就瞎蒙吧,碰运气,说不准还真对了。

总的来说,文言文也并不难,主要看语感,还有平时的积累,所以,文言文这东西,一定要多练多记,其实学到了你就会知道,它并不难,也真的是没啥好注意的)

2. 文言文学习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听

1、听示范,这包括听录音示范、教师朗读示范等。标准规范的朗读不仅可以达到正音、断句的目的,而且也是初步了解课文语言、感情的过程。因为作为示范性朗读特别是一些播音艺术家的朗读,都是字斟句酌,深入领会文章主旨进行的二度创作。听高质量的示范朗读,可以让我们在还没开讲前就记住文言文中的一些经典句子。

2、听讲解,就是听老师上课讲解。老师的讲解会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的理解文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理解了、就会喜欢和爱好。

二、读

重视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其实我们想想古代孩子上学主要就是同学在下面读,先生在讲台上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对于现代教学,也是同样的方式。

1、读熟,即“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按照朱熹的说法达到这样的程度: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他要求学生不可牵强暗记,多读自然上口,将会永久不忘。

2、读精,即在重点文言文学习中不要放过每个字。比如初中阶段以文言实词积累为主。积累实词我们通常用以下办法(以八年级课文为例):

a.温故而知新。在理解27课“夕日欲颓”的“欲”时要联想到21课的“欲穷其林”,自然实现加强记忆和知新。

b.比较中鉴别。这又包括三点:首先古今字词意对比:在学习《桃花源记》时要注意妻子、交通等词意的古今变化。其次,同一字词的不同义项如《三峡》中三个“绝”字的不同意思。还有同义词的积累如《核舟记》中的“了了”和“历历”都是清清楚楚的意思。

c.趣味古文翻译。这要求学生更好的联系已有知识。比如《三峡》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你就可以用小学时背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来理解。

3、猜读,指在读书中根据已知内容推测未知内容。比如,指导学生看到标题,猜正文;看到上段或句猜下段或句等。猜读把读和思联系了起来,是阅读变成一次探险,变成乐趣。这特别适合基础较好的同学预习时用。 熟读,帮我们理解;精读,叫我们深化;猜读,让我们探索。诵读确是学好文言文的绝招!

三、写

1、改写,即在保持原作思想内容,只把文言文改成白话文。切忌不是翻译,比如还可以改文体、改结构、该人称等。例如我们熟知的《公输》就被鲁迅改写成小说《非攻》。可见成功的改写正是对文言文最深入的理解。

2、扩写,就是对原文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之上的扩展补充,使之充实具体。

四、演

将故事性强的文言文,和学生一起改编成课本剧,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参与文本、参与创作、参与课堂、参与学习,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曾将《孙权劝学》、《狼》、《唐雎不辱使命》等多篇文言文改编成课本剧,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供大家商讨。

比起其他的文体,文言文是教学设计当中最考验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的,而我们的考试,尤其是教师资格考试,常常考文言文的教学设计,考生们需要对这部分内容着重练习,攻克难关,才可能得到较为理想的成绩

3. 学习文言文应该注意些什么

文言文的学习,在初中阶段所占的比重不大。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是要将教科书上所涉及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语法现象,都搞清楚。

第二是记忆惯用句型、背诵基本句型。

第三是断句,学会给文言文加标点。

第四是找来一些相应的文言文阅读。

其中最后两项,如果时间不够用,可以暂时不去做。只将课文的内容弄懂弄通就可以了。

[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注意事项]一文来自〖北屯在线〗,转载请注明出自北屯在线。谢谢合作!文章地址:

4. 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技巧,注意事项,常用字和句式

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啊?大概可以这样:

1. 保留专有名词:名字,地点等

2. 缩减双音节词为单音节词,譬如:道路→道

转化为文言固定表达方式,譬如:曾经→尝 蚂蚁→蚍蜉/蚁 词语活用

3. 想要看起来专业,还可以用一下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注意事项:

字数相对,简洁精练

常用字?太多了吧?

句式:1.省略句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常由“于”引出 (2)宾语前置 (3)主谓倒装 (4)定语前置

5. 怎么学习文言文因该注意些什么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

“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

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

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

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

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

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

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

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

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

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 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

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相当于现代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