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到底是生理因素还是心理因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我觉得我就是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不管是网络也好,现实也好。我认识很多人,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点:比我优秀。(物质一点就是比我有钱,事业辉煌)。

从小的时候,我学习虽然不能名列前茅,但也算中上。或许在任何时候,都觉得中上其实也是还算可以。

但是现实却很奇怪。我跟我哥就差一届,同一个学校。我永远被我哥比较,压着。因为他是学校的优尖生,老师们也总是喜欢拿我和他比较,那时候120分的卷子,平均每次我差不多在110左右浮动,我哥稳稳的要么满分,要么就是差那么1分半分的。所以在老师嘴巴里面,我就像个不及格的学生。

后来因为我 历史 学的好,就被 历史 老师看好,还推荐去参加市里面的考试竞赛,不过那次考砸了,我是很感觉很失败,也是有些意兴索然。至此,整个初三开始彻底放飞了自我,老师也是变本加厉的来拿我哥说事比较。父母也是没有在意什么。

然后不出意料,中考一毕业,我就想都不想的不再上高中,早早的踏入 社会 闯荡。那时候以为,终于海阔天空了,不用再受折磨了。可是 历史 终究是在回转。

16岁在外跟着学做事,不管在哪里,在任何时候,总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看着。那是我伯父。

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面,无论怎么努力,怎么表现,似乎永远都是不足的,或者是愚蠢的。我开始怀疑自己。而且那时候,禁止结交他们不认识的做朋友,禁止,谈恋爱,也是成了一道枷锁,我从不反抗的枷锁。

在这期间,社交活动其实很少,除了一些社交礼仪外,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注意什么,只是自己觉得为了保险起见,陪喝喝酒少说话,是最正确的选择。(因为我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

很长很长时间里面,我似乎也已经习惯自己这样一个密封的世界里面,以至于,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从初入 社会 到结婚,真正交好的,就只有几个初中时代的同学,偶尔也有联系,但也是仅限偶尔。

真正有感到社交恐惧,是从婚姻撕裂那时候开始,我背叛、逃离婚姻的属地。开始自己来北京闯荡,有几个很好的朋友(那是玩网络 游戏 认识的,那时候认识有3年多了),于是会聚一聚,聊一聊。然后也认识另外一些人,

那时候,因为一些小忙,我帮不上,或者说我没能帮上,内心会觉得很自责,很无能。时间久了,我甚至已经不敢联系对方了,有时候叫了一起吃饭什么的,也开始推托不去了。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也知道别人其实并不在意,但是自己在意。

然后,回头看看,同学也好,网络认识的朋友也好,每个人都有自己成功的一面。而我自己,远没有达到那个地步。因为我信奉的是自己拿到的,才是自己的。(说白了就是自卑)

很清楚,这一条路已经是越走越死了,我已经很少再去新结交朋友,或者是老朋友。哪怕连公司的同事,也是保持一定的距离。

成了传说中的死宅。

最后其实就是想说,在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社交恐惧,其实就是源自于心理,还有环境使然。或许你会结交一些好的朋友,但你不一定能稳定持续;而不好的朋友,只会让自己堕落。

或者,两者的矛盾才是恐惧社交的根源。

两个方面都有。有的人从不一点就这样,长辈说随他爸,随他妈…但更主要还是心理方面的影响。有的老教师上公开课,总还是有些紧张。记得第一次面对三百人发言,写发言稿都上了火。后来自己调整,心想不就是像读课文一样吗,有什么难呢…这样一调整就好多了。我认为心理方面的因素要多些。…

网上搜到社交恐惧症的解释:社交恐惧是恐惧症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表现在人和人交往的过程当中,也就是在社交的过程当中,患者不敢在公共场合讲话,不敢与人际交往,不敢和异性交往,或者是不敢和重要的人交往,尤其是在见到重要的人物的时候会表现的更加明显,比如紧张、 心慌、面红、出汗、尿频,这些植物神经方面的一些症状,会使患者很不舒服,更加加剧了对这种场合的恐惧,也就更不愿意有这种 社会 的交往,产生回避行为。症状的表现和这种回避行为是相关的,回避行为越重,说明他的症状越重,这就是社交焦虑症。

社交恐惧症,我觉得首先是心理因素。

一个初生的孩子,没有大人暗示,按他的天性,他应该是喜欢社交的,因为“社交恐惧”他是未知的,他只想去体验,比如这个小朋友很可爱,我想跟她玩。比如这个大人很可亲,我想让她抱抱。他首先想享受社交的快乐。

如果他在社交中遇到挫折,比如一开始大人一直训斥他,不要跟这个玩,不要随意跟陌生人交往,很危险,他就会有不好的体验。

其次,在交往中,彼此之间闹脾气,小孩子吵架争东西,大人就会骂他,早跟你说了不要跟这个人玩。他会收到定义,跟人玩不好,因为大人说不好,而且真的试了不开心。

他没有开心的体验而且大人巩固了这个看法,他会觉得,跟人交往是负担。 这是大人的不必要的干涉造成孩子心理的负面负担。

还有一个问题是他遇到了恐怖的人,这个人是坏人,恐吓他或者攻击他,他没有得到帮助,他就会对这类人产生恐惧。后来也没得很好的释放,让他消除负面的情绪,那他以后心理一直会有阴影,这一方面他就会受困,一直无法去面对突破。

“不敢在公共场合讲话,不敢与人际交往,不敢和异性交往,或者是不敢和重要的人交往,尤其是在见到重要的人物的时候会表现的更加明显,比如紧张、 心慌、面红、出汗、尿频,这些植物神经方面的一些症状,会使患者很不舒服,更加加剧了对这种场合的恐惧,也就更不愿意有这种 社会 的交往,产生回避行为。”

这一方面可能是天性如此。其实很多人都会这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克服,就会得到改进。

其实就算名人,也有这样尴尬的时候呢。窦文涛现在是著名主持人,名嘴。他小时候上台,也曾经怂过。

他初中时,老师让他参加演讲比赛,他写了演讲稿,倒背如流。他让家里人说任何一个自然段的头一个字,唰唰就把下面的给背出来了。

但是上台的时候,底下黑压压一片,背了第一段,就想第二段开头的字,背完了第二段,大脑一片空白,冲着全校师生沉默了足有一分钟,吓得尿裤子了,他突然头脑发热,跑了。全校师生就目睹他撂下一台的观众,跑出了校门。

他回学校,觉得旁边的女生的笑声都是在笑他。但是老师对他说: “虽然你没有演讲完,在学校没有名次,但是你朗诵的那两段挺好的。你不要紧张,能背下来肯定能得一名次,我推荐你去区里参加比赛。”

老师鼓励了他,他爽快地答应了参加下一轮。因为他突然觉得无所谓了,反正已经不要脸了,糗了那么一次,还怕再糗一次吗?

后来他参加比赛,还真得了一个好名次。这次之后,他的人生开挂,因为他再无恐惧,反而成为一个擅长演讲的人。直到后来成为一个著名主持人。

他跟人说: “你们当中哪怕有人再内向、再拙于言谈,肯定有那么一次跟人聊天的时候神采飞扬,所有的人都被你吸引,只要有一次就证明你是有口才的,你不需要去培养这样的能力,你需要的是如何调动你的这种能力,在需要的时候把它发挥出来。”

他说,人要珍惜每一个当众出丑的机会,这样出糗的机会作垫底,以后还会再差吗?只会更好呢。

所以大家不要害怕,要一直鼓励自己,出糗不怕,怕的是一直退缩躲避,要勇敢地走出那个恐惧,就会一直进步。

社交恐惧症到底是生理因素还是心理因素?

社交恐怖症,是到了某些特定的场合,见到某些人(有的是生人,有的是熟人,有的是半生不熟的),就控制不住的焦虑,担心别人说自己什么表现不好,担心别人看出自己什么不好的想法,担心别人看出自己做过什么不好的事等,然后回避,非常痛苦,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严重的不敢出门口,并伴有躯体症状,睡眠障碍等。

说到底是焦虑,焦虑就是担心发生不好的事情,这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肯定是心理问题,但人焦虑的时候会有躯体症状,解决了焦虑,躯体症状自然消失。

有那些生理反应不代表是生理问题。心理的各种情绪实际上都与身体相联系的。

社交恐惧 我也有几年了。我无法判断你问题的严重。我觉得这个东西 主要是心理问题 但也带来了生理上的改变。

曾经听说过一个神经通路的理论。比如说 你有社交恐惧 那么当你面对某种情境的时候 大脑就会找到这条神经通路 带来某种相应的感觉。

我们的生理上也带来了改变。我们大脑中也许就有这样一条十分强烈的神经通路。但是 我觉得不需要服用药物。第一 副作用。第二 据我了解 没用。

其实好好生活就是最好的药物。还有 运动 冥想 等等都是治疗轻度心理问题的方法 据我看过的一个可靠资料 运动中人体分泌的某些物质 就拥有各种药物的同等作用。

看看心理医生吧 相比于精神分裂 社恐不是什么精神疾病 更多是心理问题。

记住 好好生活是最好的药物。多运动 多做自己喜欢的事。

社交恐惧症是典型的心理因素。

由于社交经验不足导致社交场合出现紧张、担心等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容易引发生理上的血压升高、脸色发红、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因此特别像是生理问题,但生理问题只是心理问题的衍生物。

克服社交恐惧症的根本是学习社交技巧,广泛地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做法,学习交际的礼仪,懂得与人说话的一些技巧。当然,很基础的一个功课是学一点心理学,了解人的需要是什么,喜欢什么忌讳什么,这样在说话时可以轻松避免别人的软肋,避免哪壶不开提哪壶。

另外要记住,不要怕出错,不要怕犯规,谁都是从不懂到懂走过来的,都是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发展而来的。太爱面子,太握害羞的思想害了很多人,自己要明白,要克服,要挺住。

个人认为都有占一些。我也不是专业的人士,只想说说我的见解吧!社交恐惧症我觉得先天的性格也有关系,有的是生来身体上就有一些隐藏的,不能确定的生理病因,医学上也无法解释。有的人是还好,只不过因为胆子小,腼腆内向,不自信,喜欢独来独往。所以对于社交就更提不起兴趣。不过我觉得如果是后天形成的,还是可以借助放松自己,多出去走走,跟阳光活泼的,有正能量的亲朋好友,多交流交流,敞开心扉,平时喝喝茶,聊聊天,和他们做朋友。这样我觉得会减少社交恐惧感,也许到后面就不会恐惧了。

社交恐惧症最近才被认可为正统的精神疾病,而不是其他问题的表现。认知行为治疗和团体治疗两种方法通常可以成功治愈患者。防焦虑和防忧郁的药物有时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