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禅,何为佛,何为心,何为执着,何为超脱

何为对何为错?谁来决定?不可说又以何度人?我想知道的是大家自己的认识而已,自己没有理解又如何证自己之佛?

何为禅:[禅] 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bing)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赵州禅师淡淡地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章禅师将茶水泼在地上.然后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大同禅师说:"可惜了一杯茶."
这就是禅.禅者的态度.禅者的智慧.

一位禅僧向赵州请教:"怎样参禅才能开悟?"
百岁高龄的老赵州像是有什么急事.匆匆忙忙站立起来.边向外边走去边说:"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内急."
刚走到门口.赵州忽然又停止了脚步.扭头对禅僧说:"你看.老僧一把年纪了.又被人称为古佛.可是.撒尿这么一点小事.还必须亲自去.无法找到任何人代替."
禅僧恍然大悟: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的感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须自己亲口尝一尝.

什么是禅?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说来是有问题的.因为禅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份子和社会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现在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
——————————————————————————————————————————
何为佛:
何为始?
罪为始。
何为净?
戒为净。
何为定?
静为定。
何为慧?
悟为慧。
何为律?
苦为律。
何为缘?
原为缘。
何为灭?
生为灭。
何为佛?
无为佛。
何为无?
空为无。
何为空?
满为空。
何为满?
无罪
无戒
无悟
无苦
无缘
无我
满也,为佛
——————————————————————————————————————————
何为心:佛法寻求解释的是:人体内部世界,其主体"心",是如何在与外部世界接触和互动的过程中"从个体内部引起感觉,从而导致爱和厌的想法,产生满足激发起来的情感的欲望"的。佛法主要感兴趣的和指明的是:人,其主体"心",怎样才能如实地觉悟到这种过程及怎样才能正确地处理好这种过程,解脱人在其"心"中引起的"各种不安及与此相伴随的各种苦难",适当地享乐人生!
——————————————————————————————————————————
何为执着:生活本应该少一些浮躁肤浅、虚张声势,而多一点脚踏实地、平凡执著.
一生干好一件事,似乎标准不高,但真正干好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并不那么容易,需要锲而不舍,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这不仅是对人的耐心和恒心的考验,更重要的是对人的信心和勇气的考验。面对物欲喧嚣、纷争攘夺的世俗人生,在五彩斑斓的现代社会,许多人守不住寂寞,心里充满着冲动、不安、刺激和兴奋,跃跃欲试地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心急火燎地想不费吹灰之力便轻易取得成功。今天想干这,明天想干那,结果一件事也干不成。这是什么,这就是浮躁。

浮躁,即轻浮急躁之意也。浮躁有悖于事物发展规律,是事业成功的大敌。浮躁的对立面是坚持不懈,是执著追求,是稳重冷静,是锲而不舍。成就任何事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很难一帆风顺,需要长期努力,需要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如果只把眼睛盯在成功的花环上,求胜心切,浮躁不已,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历史上许多名人,心无旁骛,聚精会神,以毕生精力去干好一件事,终于名垂史册,彪炳千古。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花了近30年时间;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著《浮士德》先后写了60年,直到他81岁的晚年才全部脱稿;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仅酝酿、搜集资料就花费了11年,从1842年开始撰写提要到1859年出版,又经历了17年,忙活了一辈子,才终于创立了进化论。革命导师马克思写作《资本论》,花了整整40年时间。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他几乎每天早晨9点准时到达,总是坐在他常坐的那个位子上,埋头研究资料,认真作笔记,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才回去。由于在读书写作时,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下用脚擦地,天长日久,竟把座位下的水泥地磨去了一层,在那里留下了马克思的“足迹”。

一生干好一件事,就要力戒浮躁,追求执著,这不是随便下个决心就能办到的。执著,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品质,一种境界,一种对人生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戒躁,可以使我们精神专注,矢志不渝,朝着既定目标不懈迈进,直至取得成功;可以使我们在物欲横流、名缰利锁面前保持沉静、坦然、清醒与彻悟。这不仅需要无畏的勇气和胆识,还需要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更需要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一个人战胜了浮躁,选择了执著,就是选择了成功,至少是精神上的成功。有了精神上的成功,认真干好一件事,还怕工作不能创造奇迹,生命不能创造辉煌吗?古往今来,凡事业有成者,无一不是事业的执著追求者。一个富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肯定是一个充实的、快乐而心情宁静的实干家。当然,实干家未必都能成功,可只要你执著地去追求、去做、不闲着,即使终其一生,未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未博取令人羡慕的功名,其一生也是充实快乐的一生。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与时俱进,变化多端,人们总是太容易左顾右盼,见异思迁的。见别人经商发了财,便想下海;见他人著书立说出了名,便想舞文弄墨;见他人青云直上做了官,便想投身仕途……这样的人生,生命中缺乏的正是一种执著精神。缺乏执著精神的人,其一生必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追求生活中的善与美,生活的充实和快乐,这就够了!
——————————————————————————————————————————
何为超脱:简单明了的说 超越常规的思想
解脱通俗的束缚
指一个人不受传统的约束,敢于追求自我价值。但太过超脱就会脱离实际生活,变成孤芳自赏。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7
  村汉名呆傻,可以参和吗?
  何为禅?想吃。何为佛?众生。何为心?虚空。何为执着?虚空寻物。何为超脱?唉,你可真是累呀,不玩儿了,管他心啊佛啊魔啊鬼啊,该睡就睡!
  一,何为对错?要看发心:当年天人想来地球体验地狱时,杀人放火是对,慈悲行善是错;在地球玩儿腻后想回家时,走解脱的光明大道是对,贪嗔痴慢疑是错。
  二,谁来决定?即心即佛,我的命我做主。本来天下无神佛,又有谁可做我主?
  三,不可说又何以度人?咳咳,只见仙佛指明月,哪有仙佛度过人?向导指路当然要说话,踏上征途还要靠自己。就象你个北京人对从没出过深山沟的村汉(就象呆傻我一样的)描述天 安门似的无从下嘴,俺们只见过大柴门,连砖头长啥样也没见过。怎么说?当然是不可说了。但可以说:只要你按我指的路走,就一定能到北京。只要该向导有足够的威信(靠持戒尤其是持妄语戒清楚的过来人),被他忽悠的好奇者一定大有人在,(凭借信愿行)一定会有一批批的人去参观北京。所以有迷时师度(向导介绍路怎么走),悟时自性自度(脚跟点地踏踏实实地行)这么一说。
  佛陀有言:从数十年未说过法。又言,从未度过人。
  村汉说尽呆傻话,肯定又要挨板砖。逃了……逃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6-06
"何为禅" 答:修行的法门;
“何为佛”答:觉悟者,智慧者;
“何为心”答:自性;
“何为执着”答:放不下;
“何为超脱”答:觉悟了,有智慧了,提起即放下;
“为对何为错?谁来决定?”答:不慈悲即为错,自己可以决定;
“不可说又以何度人”答:层次不同,当然理解不同;不可说,不是我们人的层次可以达到的,我们目前还是要说才能度脱;
“我想知道的是大家自己的认识而已,自己没有理解又如何证自己之佛?”
答:有多少人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呢,大德们可以,至少我还不可以,但在理解或证的途中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失败,不断历练,不断坚持的,时间很长,或许要次方的轮回才能证,金字塔最顶端的石头不是凭空放上去的,下面有多少基石啊;相信有一天一定能证,所证之时就是吾成佛之日;
希望你能就此生中证的自己就是佛;
南无阿弥陀佛追问

受教了
谢谢尊下能如此详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

第3个回答  2011-06-06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第4个回答  2011-06-06
禅就是不可说;佛就是大自在;心就是本我;执着就是心蒙尘;超脱就是认清本我。
对错就是是否按照心的意愿行事,自然由自己决定;禅不度人,自不可说,红尘彼岸,唯有本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都是说的本心,而神秀的本心就弱了慧能一头。
纯属个人扯淡~追问

我之所行便是本心,亦是本我,亦是执着
我之所想便是佛,亦是禅,亦为超脱

追答

最原始的念头跟想法叫本心,就是本我,本我被种种所蒙蔽就是执着,看清了本我就是超脱,将本我常存心中就是禅,能够行为跟本我一致,就是佛。
我之所行便是本心,亦是本我,亦是执着
我之所想便是佛,亦是禅,亦为超脱
要不要非要用这么蛋疼的说法啊,白话文不行么?你这理解跟我是不一样的。

追问

笑而不语

追答

楼主高人,坐等有人被点化,坐等装神降临,坐等100分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