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陈姓族谱?

如题所述

陈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

寻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於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2.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於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迁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於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於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陈永华,於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於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陈氏家谱
明成化间,我宪赞府君在祁阳首创陈氏用宾公家乘。明嘉靖间,用宾公第六世嗣孙、永宁县主簿斗在祁阳第一次续修用宾公家乘。清乾隆丁亥,用宾公第十五世嗣孙 大亮在祁阳第二次续修用宾公家乘。同时,拟定并颁行用宾公为迁祁始祖,用宾公第十一世嗣孙为"我"字派的班行,其字派为:我伟国宏大(文)正,科开彰祖德,有道应时昌,家学宗铭载,世遵永发祥。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的后裔奉《清圣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诏》,由湖广永州府祁阳徙蜀,乾隆乙未,用宾公其后裔从《祁谱》中增补了入蜀32州县的嗣孙,定名为《西蜀续修陈氏宗谱》,简称《蜀谱》,此为第三次续修用宾公家乘。重庆市铜梁县人事局陈彰模历经十年以《蜀谱》为基础,辑录了该谱大部分史料,还从典籍、口碑选录了有关史料予以充实,内容涉及陈氏家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清康乾时期由祁阳徙蜀的用宾公后裔的世系进行了续记,1999年 主编了《陈氏家乘记》 。《陈氏家乘记》为大32开、700多页,铅印出版, 精 装本。
2002年清明,陈彰模率渝蜀陈氏宗亲7人到湖南省祁东县寻根祭祖,并带来《陈氏家乘记》。2002年4月6日祁东会议,经湖南、广西、四川、重庆4个省市 中30余个县市的子良、子政、子铭、子文、子贵5个分派代表组成的《陈氏家乘记(续)》编纂委员会成员190余人,以及广大族众的共同讨论、修改、完善,历时8个月,三易其稿,正式颁行了陈氏用宾公裔孙统一续拟字派(见迁祁始祖陈用宾公源流一文)。
陈彰模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图名、不图利;收集资料,查阅典籍,潜心考研,引用大量的古今历史资料,分析了唐朝以来在陈氏源流中出现的各种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编的《陈氏家乘记(续)》还选刊了古今历史名人对陈氏源流的考证文章。由于从陈氏支分出的中华姓氏达40多个,故这些材料不但对陈氏源流研究有参考价值,而且对这40多个其它姓氏源流亦有参考价值;还着重记录近现代名人的详细情况,涉及重庆、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市中30余个县市的县处级职务以上人员60余人(其中台湾国民党军级职务1人,团级职务1人),还有著名专业技术人员、离休干部、百岁老人、企业家、革命烈士等人的详细情况。
《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只记载了湖南、广西、四川、重庆四个省市的用宾公派下大部分后裔世系图。还未包括在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第十一嗣孙向陕西、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迁徙的后裔。他们的子孙有的迁往其它省市县(包括台湾)、有的还到国外居住。
《陈氏家乘记(续)》为大32开、一千多页、铅印、精装本。2003年11月出版。
今天给陈彰模(按辈份他是我曾祖)通过电话,他说最近居住四川省三台地区的子良派下一千多人要求续谱。《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中,初步统记,用宾公派下第二十二世嗣孙名字叫"有刚"的达80多人;叫"有钢"的超过8人;叫"有纲"的超过7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3

陈姓族谱,也就是陈姓大家族里的子孙人等的资料汇总,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士的仕履生涯的简括提要,同时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生的翔实可靠而又丰富多彩的第一手史料。如同国人各大家族一样,陈姓大家族固然也是讲求等级观念的,所以,家谱中往往会对对于那些曾任高官显宦、封妻荫子、荣宗耀祖者,往往会浓墨重彩。以往,陈姓视耕读为正业,对其他职业采取鄙视态度,ᙬ/p>

第2个回答  2007-05-30
3710 陈氏宗谱 清嘉庆十一年(1806)钞本一册 【河北阜平】
3711 陈氏宗谱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河北阜平】
3712 陈氏家乘萆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陈氏铅印本 【河北清苑】
3713 甘陵陈氏族谱 民国二十一年(1932)石印本 【河北故城】
3714 陈氏家乘 清同治十二年(1873)木刻本四册 【河北冀县】
3715 陈氏族谱 民国七年(1918)文蔚阁排印本三册 【山西忻州】
3716 陈氏家谱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四册 【山西灵石】
3717 陈氏谱书序 辽宁凤城县图 【辽宁凤城】
3718 南翔陈氏宗谱 民国十三年(1924)永誉堂铅印本 【上海嘉定】
3719 金陵陈氏谱略 民国间稿本十四册 【江苏南京】
3720 珲山陈氏宗谱 清光绪二十年(1894)聚星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
3721 环步陈氏宗谱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聚星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
3722 陈氏宗谱 民国十一年(1922)刻本 【江苏溧水】
3723 陈氏家谱 不详 【江苏赣榆】
3724 淮山陈氏族谱 民国钞本 【江苏淮安】
3726 陈氏宗谱 民国二十二年(1933)扬州犁头街浦聚成斋刊本 【江苏阜宁】
3727 滩邑陈氏族谱 清道光十一年(1831)祠堂刻本十二册 【江苏扬州】
3728 维扬安阜洲陈氏重修族谱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江苏扬州】
3729 维扬陈氏重修族谱 民国八年(1919)活字本 【江苏扬州】
3730 陈氏家谱 民国十六年(1927)北京和济印刷局铅印本一册 【江苏扬州】
3731 维扬江都陈氏重修族谱 民国十六年(1927)德星堂活字本 【江苏扬州】
3732 陈氏家乘 清嘉庆十一年(1806)刻本二册 【江苏泰州】
3733 延令陈氏族谱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四册 【江苏泰州】
3734 陈氏族谱 清道光十一年(1831)活字本 【江苏靖江】
3735 五洲陈氏宗谱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四册 【江苏江都】
3736 高邮奉西陈氏家谱 明天启七年(1627)写本二册 【江苏】
3737 平江继禹堂陈氏宗谱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刻本 【江苏高邮】
3738 陈氏族谱 民国十二年(1923)尚义堂刻本 【江苏泰兴】
3739 如皋县东石家旬增辑宗谱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 【江苏】
第3个回答  2012-04-17
3710 陈氏宗谱 清嘉庆十一年(1806)钞本一册 【河北阜平】 3711 陈氏宗谱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河北阜平】 3712 陈氏家乘萆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陈氏铅印本 【河北清苑】 3713 甘陵陈氏族谱 民国二十一年(1932)石印本 【河北故城】 3714 陈氏家乘 清同治十二年(1873)木刻本四册 【河北冀县】 3715 陈氏族谱 民国七年(1918)文蔚阁排印本三册 【山西忻州】 3716 陈氏家谱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四册 【山西灵石】 3717 陈氏谱书序 辽宁凤城县图 【辽宁凤城】 3718 南翔陈氏宗谱 民国十三年(1924)永誉堂铅印本 【上海嘉定】 3719 金陵陈氏谱略 民国间稿本十四册 【江苏南京】 3720 珲山陈氏宗谱 清光绪二十年(1894)聚星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
第4个回答  2019-05-26
我也是陈姓,先前不知道了,但我爷爷是登,爸爸是新,我是朝,我孩子会是文,孙子是邦,曾孙子是定,
呵呵,取名字已经没有发挥空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