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女神童连武则天也被深深震撼了

如题所述


唐朝是诗的王国,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几乎到了人人都能吟诵,妇孺都可写诗的程度。在诗歌如此鼎盛的时期,在群星璀璨、高手云集的大唐诗坛上,不要说争得一席之地,哪怕是为自己留下一首作品也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个朝代降生了一些天赋奇才的诗人。
七岁写鹅的骆宾王
七岁写高轩过的李贺
五岁成章的神女鱼玄机
九岁能诗的王维。
如果说这些神童在童年时期的作品还有些童真的话,那有一个女神童,在她七岁的时候写的诗却是成熟高妙,让很多的成名诗人都叹为观止。就连武则天也被深深震撼了
送员-七岁女童创的五言绝句
这个女孩子是非常普通的,普通到历史没有留下她的名字。关于她的所有信息只有全唐诗中的简介:这个女孩子是南海人,武则天召见她的时候,让她做一首送别哥哥的诗歌,她出口成章,应声而就。为自己在全唐诗中争得了一方天地。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送兄
送兄
这是一首送别的诗,讲的是一个离别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唐朝皇武则天时期,天下传闻南海有个七岁的女童会写诗,能够出口成章。武则天听说后,就传旨让她到京城见驾。小女孩的哥哥把妹妹送到了京城,小女孩的才华让武则天非常喜欢,于是决定让她留在宫中陪伴自己。
武则天
小女孩的哥哥回家了。送别兄长以后,在大唐的朝堂之上,面对着那些才富五车的大臣们,武则天让小女孩现场作一首送兄的诗歌。在众目睽睽之下,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短短的二十个字,把送别哥哥时的依依不舍表达的淋漓尽致。可以想象的到,在热烈的掌声之中,也让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是一个怎样的离别场景呢?
深秋时节,寒风萧瑟,落叶纷飞,长亭边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即将分离。哥哥就要离开自己回家了,望着哥哥即将远去的路,那是回家的路,长长的,隐没在地天一线的远方。在那里,路和天相接起来,天上的云就象是从路上升腾起来的一样。所以小诗人写到:别路云初起。用路的长来形容兄妹两人的难舍难分;前途漫漫,也表达了小诗人对哥哥的一份牵挂和对未来的茫然。
深秋时节
唐朝人的离别是要折柳相送的,小诗人也想折送给哥哥。可是落叶季节,离亭边的柳树已是枯枝败叶。折下的柳条上只有稀稀疏疏的几片黄叶,它无法代表小诗人此刻心中浓浓的依恋和不舍。所以小诗人感叹到:离亭叶正稀。柳叶因为秋天而稀,暗示了小诗人身不由己的无助和叹惋。
折柳相送
这时候,天空中有一群大雁结阵飞过。它们鸣叫着,相互鼓励着向南方飞去。那是一群不离不弃的父母儿女和兄弟姐妹。所以古人才会用雁行来比喻兄弟。看到相依相偎、结伴同行的大雁,想到即将离别的哥哥,小诗人突然觉得自己还不如大雁,不能象大雁一样和哥哥一起回家。想到此,小诗人流着眼泪写到: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其中的惆怅无限的沉重,充满了无限的苍凉。
大雁结阵
这是一首催人泪下的离别诗。其中蕴含的深情和孤独打动了在场的所有文臣武将,就连做事果敢的武则天也被深深震撼了。这首诗唤醒了武则天的恻隐之心。她当即改变主意,准许小诗人和她的哥哥一起回家了。
纵观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约。包括题目全诗仅二十二字。却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情怀表述的淋漓尽致。单从题目上看,两个字就点明了主旨。
这首诗第二大特点就是精巧。小诗人善于选取离别场景中的特景。把离愁别绪暗藏在路、亭、云、叶之中;把孤独和无助寄托在雁阵之间,情景交融,完美结合,为大家刻画了一副隽永的画面。
这首诗空间开阔,意境深远,技法高妙。语言简朴却字字珠玑,明白如话却蕴藏着情深意切;这样的诗篇,不要说是出自一个七岁的小女孩的笔下。就是在中国古诗词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上品。后人称这个小女孩为神童、奇女子,于情于理,都是当之无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