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谈谈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理解

简单谈谈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理解.很急 麻烦大家了
我加50分

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科学再反思

摘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但是该需要理论仅只是对人类需要行为的一个初步归纳分类,其分类方法是否科学有待讨论。本文试图站在哲学高度,利用当今复杂系统科学(耗散结构等)的研究规律,对人类的行为需求的本质规律重新探讨,为组织的行为和管理的激励找到一条更有效、持久的方法。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需要理论;马斯洛;激励理论
西方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人性与实践性。”但是对人性需求规律的研究,目前仍只停留在马斯洛对人类需求简单的归纳上。Abraham Maslow(1908~1970),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他是人本主义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也是第三势力的重要领导者。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有重要影响。只有明白人类的心理需求的客观演绎规律,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励和改善人们的行为,提高管理的绩效。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概要和缺憾
马斯洛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其中包括四点基本假设:(1)变化性: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2)多样性: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3)层次性: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4)潜在性:由于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后,在一定时刻,人们才发现其潜在的需求。
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现,马斯洛所归纳描述的这五种需要虽然存在,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需要千变万化,并不总是遵守以上的这些假设,这样就会给我们对组织行为、以及如何激励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说:生命是一切需要的前提,但有人会为了理想和信仰而捐躯;而另外有些人却总是沉浸在其基本需要之中。虽然C. Alderfer在其基础上又提出了ERG需要理论,提出了人类需要有生存、相互关系、成长等三大需要,其基本假设认为: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存在,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低层次的需要才会更强烈等。但是他们仍仅只是停留在对现象的归纳总结上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去探讨其本质的规律所在,可否识别?可否改变?等等,这些均对管理的实践有着重大意义。
二、确立满足人类需要的行为取向合理性标准
本文试图站在哲学高度,利用当今复杂系统科学(耗散结构等)的研究规律,对人类行为需求的本质规律重新探讨,并力图找到一条科学、有效的方式加以管理和把握。
首先,我们先确立满足人类需要的合理性标准应该是:空间的全面性、时间的持久性。只有全面持久的满足人类身心需要的行为,才应被认知和把握。以此来筛选合适的行为取向。
基于主体而言,人们为了实现幸福所采取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服从这一根本目的:“即如何提升自我内在主体的能量,来实现其无限的愿望。”这当然包括如何提高自我主体能量质的高低和量的持久,来把握现实资源稀缺的世界。
“凡是能够导致主体能量不断生发、能态不断提高的人类身心行为,才能给人们带来全面持久地自由、自主、满足与幸福;凡是能够导致主体能量不断耗散、能态不断降低的人类身心行为,必然会导致人类身心的困扰、被动、缺憾与痛苦。”这就是衡量人们行为价值幸福取向合理性的根本标准。
因此,我们认为满足人类持久需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稳固自我,即想方设法的加大自身的能量来抵御外在的对自我存在的威胁;二是破除自我,即通过泯灭自我以试图释放自我内在潜在的能量,而获取永久幸福的方式。 以上两种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方法,其最终结果的效率和持久性也必然不同。
三、人类需求的本质规律与相应的供给行为规律
满足人类需要的方式有两种,究竟哪一种更能持久地满足人类的需要呢?下面,我们将用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热力学规律来探讨人们需要的产生与满足需要的行为两者背后的科学理性的本质,以便于管理者充分地认识与把握人们行为的内在过程。
1. 稳固自我——现实幸福之道。
自由需要乃人类第一需要。人类内心对无限自由的向往,却受限于人类内在现实主体能量的层次与总量的大小,人们无法去自由地主宰自我的身心与客观的世界。因此,现实的人们必然会认为:既然绝对的自由自主无法得到,但是自我身心现实的痛苦与快乐却是真切感受,那么如何认识和顺应客观已有的现实以满足身心现实的需要,才是我们人类的头等大事。
(1)生存需要——自我稳定。根据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总是维持自我原有的运动状态(或静止或匀速),但由于世界是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只要自体不被破灭,物体总是向着受力最小的方向运动。而远离平衡态的人类生命自组织系统同样具有不断地维持自我原有结构稳定的自发倾向,这就是生存需要,更由于人类具有心灵感受的能力,身心系统稳定(结构有序),自心主体不需要费力去维系,精神感到轻松省力,心灵感受到自由快乐。倘若外界环境变化刺激作用于身心系统,危胁到系统本身结构的稳定平衡,内心主体就需要加以调整,以适应外在环境变化继续保持自身原有结构稳定,精神必然受制于身心内外世界的动荡不安,心灵感到拘束与痛苦。因此,在外在作用力不致于破坏其结构的前提下,系统总是向着受力最小、免受刺激、能耗最低、省心省力的方向运动。这就是人类好逸恶劳的惰性与趋乐避苦的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其一,自我主体能级的提高方法。若想维持自我结构在外界环境中有序稳定,只有提高自我主观的控制能力(主体能量层次)才能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生存的信息,物质和能量的负熵流,进而主动调整自我身心结构的高度有序化程度,自然导致身心系统功能自由度大大提高,增加了对外在环境刺激的耐受力与适应性。这无疑是一条提高自我主体能态高低(自由度高低)的协同方法。德国赫尔曼·哈肯的激光理论就是最好佐证。
其二,自我主体能量的持久性方法。现实生活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动无常,因此,人类主体要尽量维系自我身心结构的稳定与平衡。但是,人类每个主体的能量层次和总量,不论是已有的生存状态还是潜在的发展状况,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类主体在不断地从外界拿取不同层次能流(负熵的)以满足身心结构稳定需要的同时,自然要消耗自身主体的能量,人类主体主动地向外界生命与环境贡献负熵能流的同时,也必定会受到外界环境与其他生命主体自发地反馈和支持,因此,自然提高了自我主体生存的能力。这当然也提高了其他生命主体生存的能力,但只有从自我内心直至身体行为全方位的认真持久,才能真正持久地生发与壮大自我全方位主体能量。这显然是一条提高自我主体能量来源持久性的科学之道。
本段对人类生存需要的描述,实际上涵括了个体的基本生存条件和安全发展条件。即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衣、食、睡、住等)和安全需要(现在与未来:病、老、死、伤、残等)。自我稳定实质上是追求人类幸福的前提,但与此同时,自我结构的维系与健康又成为人类需求幸福自由的极大负担。
显然,提高自我主体的能量层次,拓展可持续性发展的能量来源,是稳固自我的根本之道。
(2)繁衍需要——两性稳定。保护自我与追求快乐的先天巨大惯性和欲望是如此强烈,但是与人类自身生命的脆弱和短暂现实相比,实在两者相去甚远。因此,两性繁衍无疑是自然界中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最有效地自我生命稳固方式,也是大自然与人类世界交互作用演化的结果。孔子曰:“食色,性也。”对于幸福感受能力低的人来说,两性生理之乐无疑是一切有形可见的物质之乐中最大之乐。佛洛伊德的“泛性论”甚至认为:“坚持性欲仍一切人类成就之泉源。”这必然放纵人们对物欲的追求。事实上,现实中人们的吸毒之乐就较肉体之乐有过之而无不及。生理快乐从本质上言,是生理受体结构需求与外在物质能流结合稳定后产生的身心舒畅愉悦的自我感受,身心受体结构结合的全面性程度决定了人们对快乐感受的大小。毒品与人类身心的结合就较其他之乐更为全面,尤其与神经受体的结合。吸毒者生理上戒断容易,但心理上戒断极难,瘾君子对心理上“欣快感”的感受就远较其他生理之乐全面与持久。但是,吗啡、海洛因等毒品对人类身心机体的消耗和毒害与精神上欣快感受相比而言,恰恰是“刀头之蜜”、“饮鸩止渴”,是以人类的生命的持续伤害为代价的。

因此,作为管理者一定充分提升和发展人们对幸福的感受能力,由此而带来身心系统更大的稳定与自由,这是人类身心系统动力学规律的必然要求。
(3)社交需要——团体稳定。面对浩瀚宇宙大自然的无穷威力,人类个体生存与繁衍的能力显得多么的无力渺小。人类只有牺牲个体的部分自由,加入协调到人类团体的大系统中去,才能更安全更省力地保护自我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的身心需要也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在生存、爱情、关心和尊重上得到更全面稳定满足。这也是人类适应大自然的必然选择。
但是,人类整体系统结构的有序与自由是必须遵守系统协同性规律的。一个动力学自组织系统只有内部结构高度的有序,才能带来系统整体高度的自由,系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才能得到极大地提高。这就是人类道德、伦理、规范与法律秩序建立的根本原因。作为系统内的子系统,只有降低个体的自由离散去协同于系统的目标,才能导致系统更大的稳定和自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道:“孰知夫(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士)轻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士)恭敬辞礼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一言以蔽之,利人者利己也。公义目标是自组织系统维持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人类的利他行为实质上是为了取得在团体中广泛支持的稳定地位的自然要求。每个人都有自发地追求自由幸福的天性,但限于自身的能力,对团体物质和精神上的贡献各有差别,因而相应得到的物质与精神利益也会各有不同。公正地评判利益分配无疑能够导致整体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积极地参与和协同,使得整个系统呈现高度的活力与秩序;不公正地评判必将导致整个系统中子系统的混乱无序,直至最终的离散与毁灭。
因此,管理者应该注重提高每个个体对团体秩序与稳定的积极提倡与相互纠正的协同共识,积极致力于创建团体内外互敬互爱,互信互助的良好风气,进而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与法律制约力量,这才是团体稳定有序的思想与组织保证。
(4)精神安宁需要——精神稳定。之所以特别提出精神安宁的需要,乃是因为这是一种涵括肉体与心灵、自我与自然共同和谐稳定后,而产生的身心内外全面持久的幸福感受。这是人类更大范围的稳定,身心更全面的享受。
只有根植于人性深处与自然规律基础上的正确信念,才能使自我精神得到真正的独立自在、自信无畏,才能使自我身心的一切行为自觉自愿地遵照正确的整体价值观和认识方法,去把握自我的身心,去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这种精神的安宁与愉悦,必然会导致系统内部自然的协调一致,并且使得系统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尊、自由、自主、自信、自豪等乐观积极的精神心态。这才是内在真正持久的自我激励方式,是自我身心与社会自然系统全面和谐一致后的自然结果。
精神的安宁是一种不假外求、身心全面而持久的高级快乐。从本质上说,是人类肌体结构健康有序与心理结构安宁有序后的自然产物。一方面它提升了人类身心享受的层次,另一方面它更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整体统一的世界观,更有益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稳定与幸福。
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深深去挖掘,并予以启发我们每一个人潜在无限的幸福之源,这不仅有益于管理系统的稳定,更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命运与世界的和平。
综上所述,不管是自我稳定(个体)、两性稳定(家庭),还是团体稳定(企业)、精神稳定(社会)等需要,都是人类为了追求自我身心全面持久的幸福,从身体快乐到精神快乐,从小我利己到大我利他,不断地提高自我主体的能量与拓展能量来源的结果。
这是一条稳固自我的幸福之道,是现实人类管理,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是系统动力学的科学要求。但是能量有聚集就必有散灭,如何能找到一条源源不断,无穷无尽的能量生发之源,这关系每一个人的未来幸福。对于管理者而言,百年基业长盛不衰的动力之源究竟何在,是每一个企业家值得深思的问题!
2. 破除自我——永恒幸福之道。
人类不断地壮大自我和提升身心主体的能力,是人类避免客观自然世界变化刺激的自然反应。稳固自我的幸福之道的根本方法就是为了提高和壮大自我主体的能量。根据牛顿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这一信息指向(一切皆是为我)决定了人们在满足自我需要的同时,就在消耗自我主体的福份(能量);人们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就在增加社会与自我的福份(能量),生灭消长,循环往复,这就是我们现实的人生之道。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使我们有能力了解和证实内在自我无限的潜能与东方圣哲的智慧之道,并为我们打开了一条从有限进入无限,从短暂走向永恒的真正幸福之道。而其方向恰恰与“稳固自我”的幸福之道的方向相反,不是立足于稳定自我,而是指向破除自我;有我终归不自由,无我才能大自由。
其一,原子核的内部具有极高的核能,科学家通过中子撞开原子核而产生裂变链锁反应,释放出了原子核内部巨大的能量,导致了原子弹的产生。其二,氢弹聚核反应是物质转化为巨能(E=mc2)的最好例证。其三,正物质与反物质的湮灭能够产生更为巨大的能量,科学家们正在探索一条生发与控制之道,以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能量,这些科学的事实表明,我们宇宙人类内部潜藏了非常巨大的能量,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认知与把握它们。
东方圣哲们提出了一条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小我到大我直至无我的幸福实践之道。其实现原理几乎与高能物理原理没有本质差别。人类对自我主体能量的提高的内在动机,不是为了自我,而是为了破除自我。这一信息导向,使得人们在身心利他行为中反作用于自身的能量指向皆是为了破我自我身心,以求释放内在自我无穷无尽的潜能。而人们把身心结构从无序调整到有序的目的,在于使自身主体直觉达到高度的稳定与清晰,以彻底破灭身心极微细的心垢障碍,而达到绝对自主自我身心与世界的无限自由中去。
正如埃里克·里奇在《自组织的宇宙观》中写到:“或许有一天,人们可能把那种凭直觉发展起来的所谓整体医学理解为耗散结构型的精神心理行为和转度的特殊协同方式的激励作用。”
“自然史,包括人的历史,现在都可以理解为物质和能量组织化的历史,而且它还可以被看作信息组织成为复杂性或知识的历识的进化。最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被理解为意识的进化。或者换言之,理解为自主性和挣脱束缚的进化——理解为精神的进化。”
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因此,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教授曾慨言道:“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和平,只有中国的孔孟之道与大乘佛学才能救治。”纵观世界五百强中的百年老店通用电气和松下幸之助的公司宗旨,无一不体现了立足于服务社会,利于人类为其最高宗旨。
参考文献:
1.(美)Stephen P. Robbins Management (4th Edition) 1997, P389.
2.(美)Stephen P. Robbins Organization Behavior (7th Edition) 1997, P171.
3. (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赵曙明,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贾小明,南京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生。

摘自:《现代管理科学》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学习的路上我们一起努力 呵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01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

  自我实现
  尊 重 需 求
  社 交 需 求
  安 全 需 求
  生 理 需 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晓丽
  2007-6-1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06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第3个回答  2020-12-11

英语小科普马斯洛需求层次

第4个回答  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