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2000字的作文:学习英语的得与失(汉语)

如题所述

受z同学刺激,不禁让我对自己的英语学习好好反省一番。

Z同学说他的许多中国朋友,在英国的在中国的,即便是英语说的非常fluent,有的人还是很优秀的translator,但z同学说他基本上没遇到过英语讲得很“道地”的,而是很流利的chinglish。他还说,甚至在北京的高校里面,即使是英语专业的课堂上,许多老师本身教授的就是incorrect的。所以这就是他为什么来中国学中文,即使在伦敦现在有很多人讲授汉语。

这话说的当时让我那叫一个郁闷啊!!!敢情我们吭哧吭哧学了这么多年从一开始就是chinglish!也对,看z同学的中文就知道了,人家用汉字发起短信来,速度简直刷刷的,讲起话来还动不动用成语,还都用的挺对——他呆了还不到一年啊!z同学的建议是地道的英语pronunciation最重要,还声情并茂的举了个例子。最简单的一句:how are you today? 如果你把重音分别放在不同的word前,传达的意思和信息绝对不同!是客气的寒暄,还是期望有所回应的互动,还是出于真诚的关心,全在语音的轻重把握之间。

想想在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很少有人在意这样的细节。在口语学习的时候,如果我们被强调要注重句式表达的流畅,调理逻辑的清晰,强调发音的正确——这样的老师已经是少之又少了。再历数我听过的讲英语的人,真正让我听起来像按摩神经一样舒服的,就数王强老师还有口译班的冬雷老师让我有这种感觉,还有就是bridge的一个sponsor.身边有不少考G考托分数还不低的同学,但口语听起来terrible还夹着乡土音的不乏少数,但的确流利语速甚至还很快。

反省自己学英语的经验和弯路:

自己的英语启蒙学习是在5岁的时候,在同龄人中算是早了。当时中央台有个大型英语学习节目叫《马泽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吃clock的长得像史莱克的巨型人来到宫廷中的奇遇。我妈买了全套的教材和磁带,让我跟着电视学发音,她给我讲语法和单词,没事就让我拿个walkman听磁带外加背课文,每天还检查。我爸说连“啊波次得”还没学会呢就天天abcd的。的确,我上一年级刚学汉语拼音的时候,真是分不清楚。就在我妈的逼迫下在学完了4套教材,以至于三年级到六年级学校教英语的时候,课本对我来说简直太简单了,但又不能因为英语跳级。因为背了很多,所以特喜欢说,觉得自己口语好得不得了。现在看来,其实也就是那几个句子颠来倒去的说,不过熟练罢了。4年级,学校让我去参加全市的英语故事演讲比赛,离比赛还有三天老师才知道通知,于是匆忙找了篇《白雪公主》和《仲夏夜之梦》少儿版让我赶鸭子上架。我居然还得了全市三等奖。总结起来,这个阶段是让一个小孩子对英语有不排斥的感觉,还能尝到点甜头,有基本的兴趣。也让我有那么点语感的feel和悟性,虽然起步是出于我妈的“逼迫”。

到了初中,由于学校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学校有一些交流项目,初一初二的时候还有外教能跟我们交流,学校资源比较丰富,给我们的机会很多。英语对我来说依旧是轻松又有趣的,仰仗着以前的基础,英语依旧保持着很好的水平。到了初二下学期后,基本上转向了应试,面临中考。初三时班里转来个叫diana的女孩,跟她妈妈一直在英国,因为她妈工作调动回国。后来成了我跟popo特好的朋友,虽然我当时英语算不错了,但是跟她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外教跟我们交流的时候,她说出来的英语就像不动脑子脱口而出的。因为在特喜欢戴安娜王妃,给自己起了个跟她一样的名字,还带了一堆与戴安娜有关的各式各样的画册、英国小报、杂志回来,无聊了我们就偷着上课看小报,看不懂的句子她就给我翻译,第一次见识西方开放大胆的小报让我挺目瞪口呆的。回过头来看,虽然初中三年英语成绩在年级总是名列前茅,其实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和拓展,更多的是跟着学校的课程按部就班。

全面退步的是高中阶段。英语老师king小姐讲一口天津味儿的英语,上英语课永远是从学号1开始读单词念课文;讲语法则是抄书或找人上黑板写例句;习题课永远是拿本教辅念答案。本来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的应试高中教育,英语学习本身已经偏离方向很远了,再加上king小姐孜孜以求的“毁人不倦”,我们班英语成绩在高三之前一直是全年级倒数第一,而我对于英语的兴趣一度跌到谷底,基础知识千疮百孔,更不用说什么拓展提高了。以至于我到高三才把一堆从句啊、分词结构啊、独立主格啊之类的东西彻底搞懂,前两年算是白学了。最终,这位king小姐在我们全班同学的“联名上书”和家长打到校长室的投诉电话双重重压之下被炒了,换了一位早年留美,常年给区长当翻译的特级教师任sir。任sir背负力挽狂澜的重担,我们班咸鱼翻身,高考英语考了129,不高也不低。但是,经过高三一年恶补之后的英语仍像地基不牢的高楼,底盘不稳。口语、听力退化的尤其严重。

大学里学英语就像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尤其是在信息咨询爆炸的时代,不怕找不到英语学习的素材。VOA、BBC稍微想把英语学得像样点的肯定都听过,都有过去英语角围着老外问东问西的经历,chinadaily也都买过,四六级更是最起码检验标准,美剧电影更成了提高英语美其名曰的口号,各种各样的考试培训让大家趋之若鹜。天天看着图书馆里一堆堆人从早到晚捧着红宝蓝宝GMAT狂啃的大有人在,英语学习对我们来说真是痛并快乐着。虽然别人认为自己“英语不错”,我也深深思考过什么才叫“英语好”?

拿我自己举例。狠心拼拼应付考试应该是没啥问题的,chinadaily以及浏览一般英文原版书、说明、网站是没啥太大障碍的,但如果像CNN、economist有深度、甚至夹杂大量隐喻、个性评论的文章,能够准确毫无障碍的体会到作者的传神辛辣的笔锋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在我跟许多native speaker 交谈的时候,基本的daily talk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而如果能深入的表达你自己思想,脱口而出仍需要磨练。虽然听bbc、cnn可以基本上听懂80-90%,但是回到生活中,当两个native speaker用很生活但确生动的英语交谈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听入与反应之间仍旧有间隔,甚至有很多你听不懂。就像zander说,ocean这个词在他和英国人聊天的时候,可能会用隐喻来表达,以显得对话人的生动幽默。他换了个说法,我听起来就有困难。王强老师也说过,他刚到美国一出机场,原本在国内的自信心立刻全无,即使是街头的乞丐都说着一口及其地道但对你而言是极其陌生的美国俚语和俗语。换个角度想的话,我们日常生活的交流会有多少人用像《新闻联播》和播音员那样的语言交谈呢?所以,BBC也好,VOA也罢,只是最基本的但必备的听力训练。记得口译班上,杨sir每天给我们放一段特短的独家录音,磨我们的耳朵,让全班把听到的这句话写出来,几乎没人听懂里面说的是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他伦敦市集里录下的小贩吆喝声,反复吆喝的是:“水果很新鲜,xx钱一磅!”杨sir让我们猜这人的身份,说实话,我当时听的第一感觉是那声音听起来特像咱们国内收药和收废品的,但就是听不懂叫的是什么。我想说的是,这与我们听到的标准的bbc就完全不一样,但却是最鲜活、最实际的英语。

英语好不好,在我看来,取决于你学习和应用它的目的和范围。如果把英语当作工具来用,彼此能达成基本沟通就可以了,流利足以。就不一定苛求唯美的表达和精准的发音。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语言,让别人听起来是种享受,让刚认识你的人就觉得你有非凡的人格魅力,接受过精良的教育,能让自己更有威信、被委以重任,那流利的英语是远远不够的。而考试的高分也仅仅是让你在更扎实的平台上具备向上跨越的基础。

虽然zander的话有点刺激我,但我的确认同他说的是对的。发音很重要,冬雷老师跟我们强调最多的也是让我们坚持按照意群大声朗读;杨sir说我们的境界是要修炼到靠自己的声音迷倒考官,而唯一的方法是听译后听自己的录音,如果你自己都不忍心听下去,就知道考官听你的录音有多刺耳了。我目前还是差强人意。

另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英语学习既要短期突击又要细水长流,如果你花一段时间将自己的英语各方面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但若一段时间疏懒,它绝对会以一个让你倍受打击的速度滑坡,这个教训我是深有体会,如果按照我幼时起步阶段的英语水平坚持下去,我的英语不会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这和如果你很长时间不写汉字手不灵活提笔忘字,词语会干涸,思维会短路是一个道理。

所以要尝试着将触角伸的广一点,电影、杂志、文学的、商业的、学术的、官方的民间的话语都要接触,甚至是脏话。接触多了,不愁没有英语思维。想学好英语要首先推开一扇扇窗,善于看外边的世界,而好的英语反过来又可以为你开启一个更广阔更美好的世界。Word to world, need a L,that is language.

NND,就算不是纯种地道的伦敦音,俺锲而不舍向标准的伦敦音迈进还不行吗?记住学英语是一条不归路就对了,而语言的背后不仅仅是语言那么简单。

分享到搜狐微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