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春节儿童做什么游戏

如题所述

老北京游戏 拽包 拽包需先找一块三四米长、两米多宽的空场地,在约两米宽的外侧各划一条白线,再缝制一个两寸见方的布包,布包内放些沙土或绿豆,但不可放太硬的石块,以免伤人。 玩法:此游戏可3至4人参加。三人玩法是在两条线外各站一人负责拿包砍,中间站一人面对手中拿包的人,游戏开始后拿包的人把包拽向中间人的身上,又要不让她接住,只要砍中三次,中间的人没接住包,她就输了,就要“下台”,换那个砍包的人上场,如果被砍的人接住砍过来的包,那么每接住一次就是得一分,可减去被砍中的一次。四人玩法是分成两人一组,线中间站两人,砍法规则相同,两人都被砍下为输,“下台”,由另一组人上场做被砍包人。 这个游戏不仅使孩子健身,也是智力的角逐,因为负责砍包的人,要想方设法把包砍在中间人难以接到的部位,站在中间的人要想方设法灵活转身躲包,随时下蹲蹦跳,一方面以防砍中,一方面还想接包。此游戏既在户外锻炼了身体,又加深了小伙伴间的情感,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跳皮筋 跳皮筋,也叫跳猴皮筋。是女孩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约流行在上世纪的50至70年代。此游戏只需准备一副长皮筋即可,皮筋来源于胶皮或废自行车内胎铰成细长条,亦可用一些小皮筋圈(当时多取自牛奶瓶上束瓶口的皮筋)连接一起即成。 玩法: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非常有趣。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跳法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去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歌谣。记得那时女孩们常唱的歌谣有:“江姐江姐好江姐,你为革命洒热血,叛徒叛徒甫志高,你是一个大草包。”“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地洞射出枪子儿,炸死小日本儿。”“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从小是个苦孩子,长大当了女英雄”等。 这个边歌边舞的跳皮筋游戏,既在游乐中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又通过自编自唱的歌,从中学习了英雄先烈们的崇高品质与革命思想,使孩子们在德智体中健康成长。 抓羊拐 抓羊拐也是女孩们非常爱玩的游戏。所谓“拐”就是羊后腿踝骨的俗称,是表面较光滑又不规则的六面体,其中四面是两组凹凸不平且能立起,一般要准备四个,孩子们把它们洗净并染上红或绿的颜色。另外,还要缝制一个一寸多见方的布包,里面装入绿豆或小石子。 玩法:参赛人一般是2至4人,常在四合院屋檐下的台阶上或小饭桌上进行。那时有多种玩法不同规则,平常的一种玩法是,先将四个羊拐抓在手里,一转手腕将拐撒在地上,并同时抓起布包,然后在每抛起一次布包时,要顺序把拐扶正或按倒,并要接着布包不能落地,最后要一次把羊拐抓起,并接住布包即为赢,如果有一次没接着布包或没按规则顺序扶好拐就为输,就由另一人接着玩,轮流进行直到赛出结果和名次。 这个游戏使孩子们用全身心投入,不仅锤炼了头脑的应变能力,也使孩子的手腕灵活多巧。抓羊拐曾风靡流行,让女孩们无比欢乐,在陶冶情趣中成长。 抽陀螺 抽陀螺的游戏历史久远,据《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此游戏从明代就已流行。陀螺是一种木质旋出的,像个漏斗上圆下尖样的一个锥形体,在尖头上安有一个小钢珠。为了转起来好看,亦可在陀螺上着几圈环形色彩,转起来就非常好看,另外还需制作一个鞭子,即用约二尺长的一小木棍,在棍的一头系上一根绳或细皮条、布条即可。 玩法:玩时先将鞭子的绳在陀螺上绕几下,然后用劲把陀螺放在较平的场地上,让钢珠着地旋转,玩者应用鞭子抽打,使其不停地旋转。有些玩技好的孩子,可一人同时抽打2至3个陀螺,亦可2至3人同时各抽陀螺,比谁转的时间最长者为胜利者。 抽陀螺游戏是一项盛行于上世纪40年代的男孩游戏,当时老北京的孩子把抽陀螺叫做“抽汉奸”,因那时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不少汉奸助纣为虐,他们跟日本鬼子一样招人恨,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时出气儿,一边抽一边说:“抽汉奸,打汉奸,打败日本,打汉奸。”“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涨一千。”以解心头之愤恨。 抽陀螺是一项很适合少儿们的室外游戏,很值得推广。 撞拐 撞拐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游戏,男女少年均可参加“战斗”。只需选一块平整的场地,并在地面上用粉笔划出几个一米左右的圆圈作为“阵地”即可。 玩法:此游戏可用一对一或组对组的比赛法。一对一两人玩法是在地上的两个圈内各站一人,每人要一手抓住自己的一只脚的脚腕,将这条腿盘起来,只留另一条腿着地跳跃行走。游戏开始,由一人出圈“攻击”,一人守“阵地”,出击者蹦到对方圆圈边,两个人互用膝盖撞击对方,但不可用手去推拉,当被撞出圈(阵地)或另一条腿着地时,即为战败,如出击者被守阵地者撞下另一条腿出击者即为失败。然后再轮流当“出击”者或“守阵地者”。如果多人分两组玩时,则以最后仍坚守阵地没被撞出圈,而出击者均被击败时即为胜者。 此游戏双方都要机智、敏捷、沉稳、勇敢,这是决胜的关键。这个撞拐游戏可在一片欢笑中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信心和毅力。 邀人过河 至今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个“邀人过河”游戏。这个游戏还配有动听的曲调,边唱边玩,非常有情趣。 玩法:将参加游戏的人均分成两队,每个队以4至6人为宜,多些亦可。先用粉笔在平整的场地上划两条直线,两线间留的一米宽作为界线亦称“河”。游戏开始两队的人都对脸站在两条线后,先由任意一队的人拉起手边挥动手臂边前后走动,同时齐唱道:“我们邀请一个人呀!我们邀请一个人呀!”另一队的人拉着手边舞手脚紧跟问道:“你们邀请什么人呀?你们邀请什么人呀?”(曲谱同)那一队就唱道,“我们邀请×××(一对方队员姓名)呀!我们邀请×××呀?”被邀的队又唱道“什么人来同她赛呀!什么人来同她赛呀?”邀请的队答唱“×××(本队的一队员名)来同她赛呀!×××来同她赛呀!”唱毕两队参赛的人出列各站在自己一方线后边缘,腿脚不能过线,俩人友好握手后,相互用一只手使劲拉,不许用两只手拉,其他两队队员则高喊:“×××加油,加油”为自己的队员鼓励。俩人看谁能把对方拉出对方白线外过“河”,拉到自己队线内时即为胜。然后另一队为邀人方,按同样规则边歌边舞,往返互邀直到一个队把另一队队员全部拉过“河”时即为胜利者。 玩此游戏的窍门是,邀人一方要选力气大些,年岁大些,有技巧的“大腕”,选被邀的人则挑该队中臂力小年岁小些体弱的。此游戏很适合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既欢乐有趣又锻炼了孩子们的臂力、毅力和勇气。 滚铁环 滚铁环是一项盛行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男孩们爱玩的游戏。铁环是个约一尺多周圆的铁圈,其厚约一厘米,另有一个一尺多长的铁钩。 玩法:可选一平整的场地,玩者手握铁钩钩住铁环,从场地一头边跑边推,让铁环不倒并不断向前滚动,一直滚向场地的终点。滚铁环亦可二三人一起进行比赛,谁中途不倒又快速到终点者为胜。 此游戏推滚时是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掌握好力的平衡。玩此游戏可使孩子们在跑动同时锻炼了毅力和手臂的力量,是一项很适合少儿们的健身运动。 选冠军 选冠军游戏老北京时又称选“总统”、选“领袖”。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孩子们在胡同里或上体育课时爱玩的游戏。玩具只要准备一个排球或大皮球即可,记得笔者少年时就有一个胶皮气球,常同邻居的小伙伴一起玩这个游戏。 玩法:参加人数不限,先分成两组,一个组的人在外面站成一个大圆圈,另一组的人散站在圈内。游戏开始后由外圈的孩子轮流用球向内抛扔,每击中一个内圈的人被击中者即退出圈外,经往返多次最后没被击中的那个人即为“冠军”。然后外圈与内圈两组的人交换场地,重新再进行。 这个游戏孩子们在跳动中锻炼了身体为躲闪击来的球机智灵活了头脑,是一项非常有益身心的室外游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0
北京市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说,每逢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

“送信儿”的“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熬一大锅“腊八粥”。除按传说的纪念意义供奉外,还在亲友邻居之间互相馈赠,然后是自家享用(举丧人家不熬粥)。粥里放入杂豆、杂米和多种干果,意味着一年之中五谷丰登。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还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坛子,搁在暖室,为的是大年初一吃饺子用。据说食之可防瘟疫。

“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去准备吃的以外,就是要买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还要蒸年糕、做炸食准备过年吃。

“廿三糖瓜儿粘”

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进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说法: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儿粘”是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廿四扫房日”

“扫房日”实际指搞卫生。擦拭家具,扫墙顶灰网,撕掉旧年画,粉刷裱糊,贴新画等等。

“廿五糊窗户”

“糊窗户”是过年时要重新买些高丽纸,把窗户糊得白白净净,再贴上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挂签儿(剪纸),过年的气氛就特别浓了。

其他就是把过年吃的大菜都做出来,过年的几天是不再做饭的。

“卅晚上熬一宿”

到了三十晚上(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饭后,要尽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吃饺子”就开始了。“年初一的饺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

“大年初一扭一扭”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过年时,街上所有店铺都停业休息,只有卖鞭炮的商店开着门。

“破五的饺子”

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这一天晚上,回家过年的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来年团结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铺要开张了。各家在开业前,都要在门口挂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对联,柜台里响起一片清脆的算盘声,意在来年生意兴隆。此时,“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

娱乐活动

大钟寺敲钟白云观摸石猴琉璃厂踩高跷。老北京人过年头件事--逛。逛庙会、逛厂甸。
春节期间,旧京的庙会很多,而且各个庙会都有独特的地方。在西郊的大钟寺庙会,人们击打永乐大钟,用钟声迎接新岁的来临;在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用娱乐活动寄托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憧憬。

在众多去处里,老北京人逛起来最轻松的要数琉璃厂厂甸。厂甸在和平门外,明代是为皇宫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厂的名字。后来,售卖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的摊子越来越多,厂甸的文化色彩渐渐浓了起来。

琉璃厂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长长的东西琉璃厂大街、和平门外大街,游客如云,各种年货摊档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边。人们爱逛厂甸,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画、图书店多在设摊,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古玩珠宝,让平民百姓眼界大开。厂甸特有的娱乐气氛也很吸引人,逢春节,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种花会竞相表演,围观者人山人海,笑语欢颜,十分热闹。

在厂甸能买到可心的年货,各种小吃更令小孩子们欢呼雀跃。一米长的大糖葫芦,用精选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顶端还插有花花绿绿的小旗,与大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叫声一起烘托着节日的气氛。

老北京儿童游戏
打梭儿
打梭儿,又叫“挑棍儿”。
五颜六色的小木棍儿,四寸长,用皮筋儿勒者,五分一捆儿。
“玩小棍儿喽!”
用手抓住一把小棍儿,立在小桌上,撒开手,木棍儿横七竖八,重重叠叠。
用一根小棍儿挑拨,绝不能碰到“街坊四邻”。
“嗨,你耍赖,臭讹骄!”
“坏啦,换人!”

拍三角儿
把烟盒儿迭成“三角儿”,放在地上,用手拍,翻过面儿为利物。
烟盒儿等级分明。“红牡丹”高于“蓝牡丹”,“大前门”高于“恒大”。
“大前门”香烟三角四,“恒大”香烟三角一。
“凭什么?咱的是‘恒大’,永远大!”

攻城和斗鸡
一个大的男孩子,驮着一个小孩子,叫作“骑马”。
很多“武士”骑着马,两军对垒,互相碰撞,叫作“骑马打仗”,又叫“攻城”。
把一只腿抬起来,用手扶着,叫作“金鸡独立”。
很多“金鸡”单腿儿蹦,互相碰撞,叫作“斗鸡”或者“撞拐”。

剁刀儿
小学生的铅笔盒里有:钱笔、橡皮、尺子,铅笔刀儿。
下了课,学生蹲着,在土地上画一个大方框儿。
一个学生把小刀儿往下“剁”,小刀儿直戳着,站稳了。
然后,把刀印儿向两边延长,将方框儿分割成两块儿。
大块儿的归自己,小块儿的等待六国纷争。
这就是游戏“剁刀儿”,“剁”要读作“duō(多)”。
剁来剁去,领地太多,哪块领地是自己的?搞不清了。
天旱,土太硬,不能玩这个游戏。
刚下完雨,土地湿润,玩剁刀儿的人多。

还有砍包,叫号,踢锅,骑马打仗,滋水枪,打雪仗。。。
最后肯定是要放鞭炮
就这些了

参考资料:百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2-10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说,每逢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