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个回答 2016-07-08
这是典型的洋泾浜英语,来源于中文的“没门,不做,不死”。
在语言种类上,“洋泾浜”是变指带有其它语言特色的语言。“洋泾浜英语”,因旧上海滩一处靠近租界的地名“洋泾浜”而得名(以前特指是华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在中国从事贸易的联系语言,现已泛指)。在英语中,等义的说法是皮钦语(pidgin)。
在老上海,常常流行这样一首打油诗。
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
一洋元钿温得拉(ONE DOLLAR),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
翘梯翘梯喝杯茶(HAVE TEA),雪堂雪堂请侬坐(SIT DOWN),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叫发茶娘卖茶(FATHER / MOTHER),丈人阿爸发音落(FATHER IN LAW)。
洋泾浜英语只有口头形式,没有正规的书面形式。这是因为洋泾浜英语是说汉语和英语的人们在交往中随处形成的,没有统一的形式和规范,变体很多。
泾浜英语的语音的发音特点受汉语音系的影响。由于汉语不少方言语音中只有[l],没有[r],洋径洪英语的语音也往往用[l]来代替[r],例如将room /rum/ 读成/lum/。汉语的音节一般不用辅音结尾,洋泾浜英语常常将以辅音结尾的词加上一个元音,如make /mek/读成/meki/,将make变成了makee,同样将much变成了muchee。 词汇成分基本来自英语,但采取简缩的策略。
词汇的主要来源仍是英语,只有极少词汇来自汉语或印度等地。来源于汉语最常见的是chin-chin(表示打打招呼、邀请)和chow chow (表示吃或食物)。此外还夹杂英国人从印度等地带来的词,如chit(信、帐单),godown(货栈)。常用词的使用范围比英语词大得多,这是由于洋泾浜英语对词汇采取了简缩遁辞和回避的策略。如,用catcheel(=catch)表示“得到”。个别英语单词以错误方式被频繁使用。据研究,中国的洋泾浜英语只有大约700个单词,所以一个词不得不兼有原先几个甚至十几个英文单词的意思。例如,“belong ”(属于)这个英语单词在洋泾浜英语中用得很频繁,一个词代替几个汉字、十几个汉字甚至几十个汉字用。例如:“You belong ploper”(你好吗?) ploper就是proper;“How muchee belong?”(多少钱?) muchee就是much。
真正造成belong一词使用频率特别高的原因是,在洋泾浜英语中,连系动词to be以及它的各种形式都不存在,一律用belong代替,如 I am、you are,he is统统说成I belong、you belongest、he belongs。如果要说“对不起”,并不说“I am sorry”,而是说 “My belong,sorry”。如果要说“他现在在中国。”不说 “He is in China now ”,而是说“He belong China-side now”。在洋泾浜英语中似无give一词,要表示“给”这个意思时,常用“pay”譬如,外国女主人在接待自己的客人时,让中国仆人上茶,就得说:“Pay the missy tea.”甚至连外国人跟中国舞女告别时都会说:“Pay my kissy”。
受汉语量词的影响,piecee (piece) 这个词的使用很广,洋泾浜英语说two piecee book,而不说two books;用side和time表示空间和时间,用top-side表示”above”(上边,上面),用nother time表示 “again”(再一次)。
洋泾浜英语的语法特点就是没语法,即未形成独立的语法体系,我们无法依一定的规则、句型和词法来复制和扩充它。另外,洋泾浜英语虽被冠以“英语”之名,但它受汉语的影响较受英语的影响要深。它似乎宁可服从于汉语表达习惯和词序,而不肯遵从英语的基本语法,置英语的数、格、人称、时、体、态等基本造句结构于不顾。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它有别于现在常提到的Chinlish(中国式英语)。中国式英语虽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但毕竟符合英语一般语法规则而洋泾浜英语既不符合英语惯用法,也不符合一般的英语语法。例如,“这不关我的事。”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It‘s not my affair.” 或 “It’s none of my business.” Chinlish 可能会说: “It’s not concerning my thing.” 而在洋泾浜英语中则会说: “No belong my pidgin.” 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这一特点尤为明显。例如,在洋泾浜英语中my就是I、we、mine、ours等人称代词的同义语。因此,“我不能”被说成“My no can”,“我们什么也不要”说成“My no w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