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里的形象从何而来

聊斋志异里的形象从何而来

从前课本里学《狼三则》的时候老师介绍说蒲松龄经常在附近的大树下摆个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这个说法是根据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7)于左史、龙门(1)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2),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3),中贮苦茗,具淡巴菰(4)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8),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6)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5)。故笔法趋绝。王茹安亭闻其名,特访之,避不见,三访皆然。先生尝曰:“此人虽风雅,终有贵家气,田夫不惯作缘也。”来推测蒲松龄的创作的,后来据学者考证不实。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都是改写自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蒲松龄拿来写了《崂山道士》。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斋故事。蒲松龄故事中鬼狐的形象大致是由此得来的。 希望有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