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职业的追求的因为职业兴趣还是因为职业情感?

如题所述

1 、多数人的兴趣不能发展为职业能力

很多人对兴趣缺乏了解,以为兴趣就是我们喜欢做的事情 ,事实上兴趣与兴趣是有区别的。

兴趣可以分为消费型和生产型:

消费型兴趣: 就是自娱自乐,没什么产出 的爱好。

很多人的兴趣是吃美食、看书、旅游、上网、听歌、看电影,这些基本都属于消费型爱好 。

消费型兴趣没有产出,所以不需要技能 。

生产型兴趣:有输出的爱好。

比如写作、摄影、演讲、唱歌、绘画、乐器等 , 这些爱好可以对他人产生影响。

生产型兴趣往往需要大脑思维主动性参与,调用你的创造力。因为生产性兴趣是有能力要求的,为了产出好的作品,你需要花脑力去思考,愿意去钻研,才能有所提升。

消费型兴趣可以转化为生产型:比如看书可以转化为写读书笔记,看电影可以转化成为写影评,旅游可以输出影集和游记。

因此,很明显只有生产型兴趣才有可能发展成为职业,但很多人的兴趣都停留在消费型层面,无法转化为相关技能。

2、兴趣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

职业是一个人获得收入的主要途径。

一件事要作为职业,就要求你能力必须达到专业水平,能够提供价值并获得他人的认可,获得足够的报酬, 这才能称之为职业。

业余和专业的差别超越一般人的想象。业余只需要偶尔表现出色,而专业则需要稳定持续的高品质表现。

很多人兴趣能力停留在业余水平,无法和行业的从业者竞争, 不能获得足够的收入,所以无法把兴趣当职业。

现代社会分工极度细化,人的需求多元化,互联网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几乎所有的特长都能找到用户,只要你足够专业,不必担心的自己兴趣没有市场。

因此,只有你的专业能力达到甚至超过专业级水平,才可能以兴趣为职业。

结论:

以兴趣为职业,首先你需要有一个生产型的兴趣,然后持续把兴趣能力培养至专业水平。那些以兴趣为职业获得成功的人,兴趣方面的能力,无一例外都是出类拔萃。

因此,兴趣与职业之间存在的鸿沟,就是专业能力的差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6
职业的选择应该以兴趣为标准
1,教育论坛上热门的一个议题就是职业兴趣,所谓的职业兴趣我方一辩已经论证,我不在阐述,职业兴趣指的是人对于某类专业或者工作所抱的积极态度,是职业选择首先考虑的因素,职业兴趣分为直接职业兴趣和间接职业兴趣,喜欢化学实验的同学可以进化工单位,擅长物理的可以去电子机械厂,喜欢音乐的可以去去做音乐老师或者某个音乐团,“360行,行行出状元,”爱迪生喜欢发明,选择了在实验室度过一生,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当初不正是因为生物医学的兴趣才做出选择吗?
1.从个人就业情况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只有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才能发
挥出最大的才能,现在的毕业生选择职业的时候,都想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最起码不可能在短期内跳槽,有兴趣才能有激情,试想,工资再多的工作,如果自己的兴趣不在于此,又怎么能能够做好,在公司又怎么能够待的长久?相反,你有了兴趣之后,你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一个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总是能够放松下来,思维清晰,逻辑明细,事半功倍的完成工作,举个例子,如果姚明当初选择职业不是自己喜欢的篮球,而是当时非常热门的高工资的计算机,那么能够拥有今天的成就吗?
2.从企业招聘的现实来看,企业更希望员工能够爱上工作,现在很多公司在面试的时候问
的更多的是面试者的相关经历,从这些经历中发掘他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最后根据他的总体情况确定相应的薪资,而不是直接开出一个价钱,让面试者选择。阿里巴巴和京东还有万达能够铸就今日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和他们的企业文化分不开,他们希望员工清楚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管理层很明白,以兴趣为导向的工作能够加快工作的效率,为企业创造财富。
3.从社会职业的最优化配置来看,毕业生以兴趣为标准,选择职业之后,能够在社会的各
个岗位上,有效地利用资源,也许很多毕业生对某一个行业不具有多么大的兴趣,但我想告诉对方辩友,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呀,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学习,特别是大学的思想和文化对其的熏陶,对于职业已经能够拥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看到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很多人的成功之道告诉我们,他们的成功源于热爱,但是很少有人会说,成功是因为这个赚钱多吧
第2个回答  2020-07-06
就以我的个人经历来说吧,记得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非常的迷茫。
老师说兴趣是兴趣,职业是职业,你得先有个职业再开展你的兴趣;父母说兴趣不重要,职业才重要;同学说生存是第一要务,其他兴趣爱好慢慢再说。
大家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职业在前,兴趣在后。如果两者可以兼得最好,如果不可兼得,那就只能放弃兴趣。

当时我认为他们说得对,因为我也觉得自己的小小兴趣不应该与提供衣食住行的职业相提并论。
于是找了合适的工作,开始认真工作……没多久,换了工作……没多久,换了公司……不是公司不好,也不是工作不好,只是总也压不住心里的火花,总想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哪怕再告诉自己生存第一,还是控制不住。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真的很痛苦很煎熬,日复一日没有希望,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年纪轻轻已经有种心灰意冷的感觉。
直到换了一份很有挑战性、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的工作,才算是稳定了下来。哪怕东奔西走,心里也是安稳的。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发现是这样的:
第一、兴趣和职业,其实并不是矛盾的,尽量找到其中的共通点。而且人的兴趣可以有很多,总有一个会和职业有关;
第二、不管你之前的兴趣是什么,工作之后就要想方设法把职业当成你的兴趣,否则会很累;
第三、如果实在无法把职业转换成兴趣,那就转换心态,把职业和兴趣彻底分开,工作时追求职业上的成功、闲暇时追求兴趣的愉悦;
第四、如果心态转换不了,建议赶紧换工作,找兴趣相关的职业,不然是在浪费时间——你总有一天忍不了工作的枯燥。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凡在某个职业有出色表现的,无一不是对这个职业有兴趣的。
我们无法想像,一个真心讨厌教书的老师会是优秀教师;
也无法想像,一个知名建筑师会不爱建筑。
马云要是对电子商务不感兴趣,不会有阿里巴巴;
乔布斯要是对现代通讯不感兴趣,不会有苹果。
总之,职业要是只当成职业来做,做得再好最多也就是精英;要是把职业当成兴趣来做,有可能成为行业领头人!
第3个回答  2020-07-06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还是要看自己个人的具体情况。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因为我们出去工作大多数人的的第一需求就是养活自己,所以这个就是要看自己的具体情况。
兴趣”、“收入”都不应是选择工作的考虑因素,我会选择“能够积累”的工作,选择对我的未来有意义的工作。
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未来。未来,就要在时间维度上思考问题。
“有兴趣”的工作,不一定有未来。你的变化这么快,你的喜欢能维持多久,三个月?三年?十三年?当你的“喜欢”遇到“现实”的各种打击时,你还能一直喜欢下去吗?
“高收入”的工作,也不一定有未来。这个世界变化这么快,几年前的高收入行业,现在还有几家,你能确定你选择的工作,能一直高收入下去吗?
“能积累”的工作,才未来。要让你今天的努力,成为明天的累积,就像爬楼梯一样,能够一步一步往上爬。否则,当你把楼梯平放在地上,没有任何积累,爬多久,都是原地踏步?
工作,既是为当前生存,更是为未来积累。
我们经常憧憬美好的未来,但从未想过为怎么实行这个未来。
未来就是无数个现在的叠加,无数个当下的积累。你的未来取决于你的现在,你把每一个“现在”,在时间维度上不断叠加,就成了你的未来。
很多人做选择,没有在时间维度上,而且被短期利益蒙蔽了双眼,他们更看重眼前的得失,比如:收入、舒服、离家近等等。网上有很多类似的提问者:
“年轻人到底是去送外卖好还是去工厂好?”
“先一个有技术性越老越吃香的工作,还是选一个工资高吃青春饭的工作?”
“挣得多但很忙碌和挣得少但很闲的工作,你选哪个?”
年轻人,最大的优势是就有时间。你们的未来,还有很多可能。因此,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把题都要放在时间的维度上考量。
从时间的角度作出当前的选择,能产生多大的效果?这里,我们引入经济学上的“复利效应”概念。
复利就是把前一期的利息也作为下一期的本金来计算,然后通过长时间的滚动,产生巨大的效应。通俗地说,就是利滚利。
那这种利滚利的威力有多大呢?假如你的祖先在1926年,存了一笔24元的资产,以9%的投资回报率进行复利增长,增长374年,到2000年的时候,就会变成2386万亿元。
用我们中国的老话来说,这种复利的力量,就是水滴石穿,就是积跬步以至千里。
因此,你现在走的每一步,不要走过算了,而是要让它成为一个小雪球,能够不断地滚下去,越滚越大。
所以,这个就是看自己的情况。
第4个回答  2020-05-29
职业兴趣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在生涯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与个人的个性、自身能力、实践活动、客观环境和所处的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职业规划对兴趣的探讨不能孤立进行,应当结合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因素来考虑。了解这些因素,有利于深入认识自己,进行职业规划。
个人需要和个性
但不管人的兴趣是什么,都是以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人们需要什么也就会对什么产生兴趣。由于人们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或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的兴趣也同样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人的生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一般来说是暂时的,容易满足。例如,人对某一种食物、衣服感兴趣,吃饱了、穿上了也就满足了;而人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却是持久的、稳定的、不断增长的,例如人际交往、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则是长期的、终生的,并且不断追求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
有的人兴趣和爱好的品味比较高,有的人兴趣和爱好的品味比较低,兴趣和爱好品味的高低会受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优劣的影响。例如,一个人个性品质的高雅,会对公益活动感兴趣,乐于助人,对高雅的音乐、美术有兴趣;反之,一个人个性的低级,会对占小便宜感兴趣,对低级、庸俗的文艺作品有兴趣。
个人认识和情感
兴趣不足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同样,如果一个人缺乏某种职业知识,或者根本不了解这种职业,那么他就不可能对这种职业感兴趣,在职业规划时想不到。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