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俗风情是什么

畲族民俗风情是什么

畲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民族,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形 成了鲜明的独特的习俗风情。畲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通用汉族文字。他们自称“山哈”,意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妇女传统服饰各地有所 不同,基本特点是:上衣黑色,衣领、衣襟、袖口边绣有彩色花纹图案。腰系黑底花色围身裙和自织花腰带。下穿黑色布长裤,有的地方还穿黑色 短裤和绑腿。畲族少女的头发是用红色绒线编成一条辫子,盘绕在头上。已婚妇女的头发梳成筒帽式或螺式,形成凤头。佩戴的装饰品有银手镯、 银链、银项圈、银耳环等。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畲族人民喜 唱山歌,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他们常以歌代言,以歌传情,歌颂劳动, 表达爱情,唱述本民族历史和神话传说等。唱法多用“假声”,有独唱、对唱(即“盘歌”)、齐唱和二重唱(即“双音”)。曲调大同小异,主 要有福鼎调、霞浦调和福宁调。畲族传统节日、婚俗、武术、医药等也别具一格,富有民族色彩,为闽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01
婚俗.曾有学者报道说,“过去的客家女子大多数夜晚出嫁,男家点蒸子或松明火把迎亲,女子婚后第三天即回娘家谓之‘转门’”。(王增能《客家与畲族的关系》)此类做法也颇似畲民。大概畲族先民即所谓“蛮撩”保留着抢亲的原始婚俗残余,客家先民与蛮撩错居杂处时,所处环境也不安全,遂把作为古代抢亲残余形式的夜晚嫁女做法借用过来了。 葬俗。南方人有所谓“检骨葬”的风俗,其俗闽南地区、客家地区、粤人地区都很盛行,其要点是“每至大寒前后,携锄执篓,齐诣坟头,自行开视,如骨少好,则仍安原所,否则检骨瓦婴,挑往他处。明岁此时,又再开看,’(明、黎愧曾《托素斋文集》)因为重在检骨再葬,所以“有数十年不葬者”。“始葬者不必择地,侯五、六年或七、八年后,乃发扩启棺,检取骸骨贮之罐中而改葬焉。”(《嘉应州志》卷1、卷63)因其葬至少二次,又名“二此葬”;检骨改葬之时必须用于布把骨殖擦干净,称为洗骸,故又称“洗骨葬”。 此俗的来源,以前论者多归之于客家人浓厚的敬祖观念和多次迁徙的历史原因,或归之于争风水。其实这种风俗也是古代荆楚蛮、五溪蛮和百越民族的旧俗,晋张华《博物志》、《南昌史•顾宪之传》、《隋书•地理志下》、宋朝朱辅《溪蛮丛笑》等书都有相关记载。中原汉人素主入土为安,《周礼》有“禁迁葬者与嫁疡者”之制,客家此俗源于蛮俗和古越俗,是客家先民与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古代湘赣闽粤土著互相融合和同化的产物,可以无疑。妇女不缠足的习俗。过去论者常把客家妇女不缠足归因于客家先民常处在辗转迁徙中,不能没一双大脚。其实客家妇女不缠足实系受蛮撩风俗影响所致,与之相联系的是客家妇女承担大部分生产事务,或所谓客家人“女劳男逸”的问题。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昊震方《岭南杂志》以及乾隆((大埔县志‘风俗篇》、《清稗类抄•风俗类.大埔妇女之勤劳》等论都记载客家妇女内主家事,外承劳务之风俗。此俗成因为何?根据我们的考察,它很可能是百越民族母系社会的遗存。昊永章、刘佐泉教授对此都有所论述。可见无论粤东粤北,客家妇女之勤劳能干,都是历史上受僚蛮风俗影响所致。闽西、赣南也有相似情况,其原因亦复相似。既然客家妇女承担着这么繁重的生产和生活事务,当然不能作小脚女人,只能作大脚“蛮婆”。
第2个回答  20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