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专权究竟有怎样的危害,会导致国破家亡呢?

如题所述

晚唐的状况,用三个词就可高度总结——党争、宦官、藩镇。从安史之乱开始,各地的节度使,开始脱离朝廷的控制,各自为政,其局面好像回到了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


外部局势动荡,险象环生,朝廷内部更不太平。牛李党争,斗得死去活来,将朝廷搅得乌烟瘴气。所以,在大臣眼中,哪有什么国家大事,派系间的“掐架”,才是真正的“正经”事。

然而,在这个节点上,还有一股力量——宦官,一直对权势窥视和攫取。这几乎成了很多朝代的“通病”,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明朝的刘瑾、魏忠贤等。

不过,相较其对朝政的“掌控力”,唐代的宦官们应是让同行们,“望其项背”。当然,他们遭到的批判也是最多。他们手中的权力,已经架空了皇权,并掌管着军队。

从唐德宗开始,宦官就成了禁军的头。甚至于,部队的监军位置,也是宦官的,即使向皇帝汇报工作,都不过走个“流程”。他们为何会得到皇帝的“青睐”?关键在于他们的身份。说的好听一些是“家臣”,说的不好听就是“家奴”。当然,和那些朝廷的“外臣”们,有待遇上的差别。


其实,宦官是依附于皇权而衍生出的特殊产物,由于自身的缺陷,及隔离于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他们“天然”会更“亲近”皇帝,而皇帝也会将他们视作“自己人”。

皇帝作为权力的“顶端”,也成为了他们依附并“利用”的“最佳靠山”。和正常的升迁制度相比,他们得到权力的“代价”极微,得来太容易,就会让他们想要的更多。除此,由于生理上“缺陷”导致心理上的“变态”,更会让他们大权在握后,祸国乱政。

其实,王朝的衰退,有其自身的制度缺陷、皇帝个人领导才能缺失等原因。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膨胀这个特殊群体的“权力欲”。晚唐就深陷其中,连皇位的人选,都由他们来定夺,使皇权只剩下了一个空壳。

唐宪宗、唐敬宗纷纷命丧宦官,看似那个位置还是李姓人在坐,可实则只是个牵线木偶,一切都得听“幕后”的宦官“指挥”。


唐朝灭亡后,藩镇自立,进入了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五代十国。而宦官依旧是首选的“可信任”之人,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能更好地维护“主子”的“集权领导”。

说到底,这是皇权为对抗外廷力量,“有意”扶植的“暗势力”。虽说大臣们被要求“忠君”,但出于人性使然,个人和家族利益往往会“逼迫”他们,做出“相反”的决定。要知道,在历史上的特殊时节,倒戈的大臣们不在少数。

这样就决定了,皇帝不可能完全信任大臣,但官僚体系的设立,又注定大臣们会“分权”。于是,为了遏制被“分权”,皇帝自然会找“身边人”,通过他们来管理他的天下。

比如:他们会派给宦官各种差使,皇城使,军器库使等,这样真正实现“直属管理”。当然,弊病也是一目了然,即宦官们权力欲的无限膨胀。到了最后,真的变成了“一手遮天”。


除此,为了维护皇权,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摒弃”了宰相,弱化了外廷权力,后果大家皆知,明朝出了很多“有名”的太监。

不过,有个朝代相对好点,就是宋朝。因为,鼓励大臣“发言”,在一定程度上,让滋生“权力欲”的环境弱化了。至于清朝,被前朝的宦官乱政吓着了,由内务府管理,对宦官的约束也相当严厉,基本避免了这种现象。

一切皆由“权力”而生,宦官从其被“主人”用作“棋子”,到做自己的“主人”,是离不开皇权对他们的纵容。所以,其根本原因,在于皇帝想真正一个人说了算。

朝廷的那些大臣又不是摆设,只有弱化他们的权力,才能让皇权更加集中。因此,根生于皇权制度的这些特殊人群,必然要为皇权做事,但一旦对他们的约束失效,他们就会集体反噬。


可见,一个“诞生”在特殊权力下的“畸形物种”,一旦被“释放”出来,其破坏力自然无法估量。另外,为了更好地“掌控”大权,这种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个人”权力,牺牲的必然是国家利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