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惨大儒,朱元璋怒杀其父,朱棣灭他十族,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皇帝就是权威的代表,他说的话就是圣旨,凡是威胁到他皇位的人,他都会处以极刑,明朝就有一个这样悲惨的大臣,父亲被朱元璋杀死,自己又被朱棣杀死,这个人就是方孝孺,不过据历史记载,他受到这样的惩罚是因为“空印案”。当时牵扯了很多官员,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就是其中之一。而方孝孺的死是因为没有向谋反的朱棣服软,所以被杀了。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是明朝非常重要的官员,方克勤在年幼的时候就是现代人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他非常聪明,看过一遍的书就能够倒背如流,后来因为被赏识就去朝廷中任职。不过方克勤却能够在政权这个染缸中坚持着自己的本心,也是非常难得了,后来因为“空印案”被牵扯,当时朱元璋处死了一大批官员,这里面就包含方克勤。

方克勤留下一个儿子,就是方孝孺,他从小也是非常聪明,虽然没有父亲那般过目不忘,却也是远近闻名的神通,虽然父亲被朝廷处死,但是他没有扭曲自己的本心,仍然在朝中做一名正直的官员,后来他归到皇太孙的麾下,成为他的左膀右臂,不过后来燕王朱棣谋反,攻破防线后就把皇太孙杀了。

当时很多官员都向燕王朱棣投了诚,唯独方孝孺没有,他仍然坚持着心中的原则,燕王朱棣看他这个样子非常生气,就把他的老师、朋友、亲人全部都杀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3

你说的是“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灭十族,共计873人。

当初,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

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 。朱棣走下卧榻慰问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回头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纸笔,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朱棣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词说道:"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或者另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时年四十六岁。他的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

方孝孺有位兄长方孝闻,他致力学问,举止淳厚,先于方孝孺去世。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一同赴刑场,也赋诗一首而死。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 。

方孝孺的著作从此也被列为禁书,永乐年间凡藏书者皆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等,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传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25
其他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君王想让一个人死,就算没有错也会找理由把他给杀了的。这个就是古代时候的政策,都是君王的天下。
第3个回答  2019-10-23
方孝孺,书生气,纸上谈兵
第4个回答  2019-10-23
迂腐,不懂得随形式变化而改变方孝儒辅助建文,桃李遍天下,为当时的读书种子,但是未听说其父被朱元璋所杀。就是因为他信仰了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