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多数老板是“商业天才、管理白痴”?

老板总觉得商业是用来换“真金白银”的,所以管理很容易被忽视掉。但是,企业顺着这个轨道走下去,到两三百人的规模时,再想去换轨道,转向职业化管理的道路,会发现已经没法换道了,已经积重难返了!这个代价、这个成本太大了!

老板们叱咤风云,在外面与客户谈判如鱼得水,为自己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事业做得很大,公司也是蒸蒸日上。

有一次看到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家企业的老板给他们的原开出的工资,可以说是很丰厚的,但是他们有一个hr要求提出离职,这位老板大为迷惑,为什么呢?我给你的平台那么大,让你施展的空间那么足,给你的薪酬也是那么的丰厚,你为什么却要离职呢?最后作为hr给老板追了一句话说“老板,我实在受不了你的这种管理模式了” ï¼Œæ‰“江山容易,坐江山难,这句古话到什么时候都不为过时的。

很多的老板可以说在外面与客户应酬经营方面,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是在管理方面却如同白纸一般,完全没有丝毫的经验。

要永远记住一句话“商业的核心是钱,管理的核心是人。”钱永远比人要更吸引眼球一些,这也是一时没有什么办法的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30

其实也不一定的吧,他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注重公司的运营,后来慢慢的注意到公司的人员管理等问题。
就像高考一样,那些学习好的人,偏科的概率很低,大多数学霸一定是各科成绩均衡发展的,可能其中有一个学霸是语文超级好,光看语文成绩都能考清华北大的那种,然后看英语成绩也就勉强能够上蓝翔技校的。但是这种学霸是少之又少。
同理可证,公司的管理也是一样的,一个商业天才是不可能在管理方面有缺陷的,即使管理方面真的脱公司的后腿,那他一定也是有识人能力的人,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成功,霸道总裁之所以有钱,之所以在一边谈爱情,一边还能售后公司,一定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能力,即使没有,也是有高人相助。


第2个回答  2018-10-30

因为一开始,老板很容易找到管理的“替代品”。比方说:最简单的“替代品”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稍微复杂一点的,是想办法找几个亲信,结交几个哥们儿,让这些亲信、哥们儿帮他去打理企业,当然也包括家人。老板总觉得商业是用来换"真金白银"的,所以管理很容易被忽视掉。但是,企业顺着这个轨道走下去,到两三百人的规模时,再想去换轨道,转向职业化管理的道路,会发现已经没法换道了,已经积重难返了!这个代价、这个成本太大了!

而优秀企业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在企业仅有二三十人,甚至更小规模时,就以最大的决心和毅力去植入职业化管理的种子,这就避免了未来换轨道的成本。慢慢地,企业就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是衡量一个优秀企业家很重要的维度。

只有老板有非常清晰的天命,从更高、更大、更远的地方来看自己,才看得清自己的缺点,然后才有可能发挥别人的长处,而弥补自己的不足。各路人才才有可能在你的企业留下来,真正地发挥作用。

第3个回答  2018-10-30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老板们一般都是超级业务员出身,很自然的重经营,轻管理。在他们眼里,把客户搞定,把粮食打下来,把钱挣到手,才是企业的根本。经营是挣钱的事,管理则不过是花钱的事,钱都挣到手了,花钱难道还会是一个问题?所以他们容易把管理、组织、企业文化这些事情看得太简单。出了问题,也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思路,倾向于在薪酬方案、股权激励等单点上下功夫,期待“加薪就灵”、“一股就灵”;耐心一点的,顶多是花点大价钱找个咨询公司出个方案,或者找个猎头公司请个执行副总裁、人力资源总监之类,不愿意也不习惯把管理当作一个系统性问题、根本性问题、长期性问题来看待。

第4个回答  2018-11-05

因为中国几千年来沿袭的都是等级制,强调的是权利、命令和控制,而缺乏对个体平等和尊重的文化传统。所以中国老板普遍的忽视管理,更多是因为他们缺乏人本主义思想。

然而目前暴力的商业时代早已过去,利润更多的建立在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上。

然而中国出现的是一种被压制了很多年后,想“爆米花”一样迸发出来的经济增长,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容易滋生一种短视、浮躁,特别想挣快钱的心态。

而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对组织深度的把握是缺乏的,所以就会有很多人经常劝老板要多看书,尽量多看一些人文类、社科类和心理学类的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