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书颠覆了你的认知?

如题所述

一:《成功心理学》




丹尼斯‧韦特利这本《成功心理学》大概花了我两周的时间,看完之后并做了大概20页的读书笔记。之所以花这么多心思,是因为书的内容理清了很多我关于人生,关于如何定义成功,关于生活,情感,人际关系等问题。


因为这本书我才知道我自己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自我意识不强,过于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习惯性取悦他人,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也是自尊那一章,低自尊的表现。相同环境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那么大,很大程度上因为“自我意识”。拥有自我意识的人,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有自己的价值观跟主见,心理方面的问题会少很多很多。也不会把自己的能量耗在这些负面情绪上。


讲真,你是怎样看待自己,也意味着别人也是用这种方式看待你自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这并非自私。尊重自己真实的想法,就是在尊重自己。你是如何对待你心中最重要的人,也请你这样对待自己。


成功并非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了解自己,能真实表达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我眼中的成功。



二:《超越时空》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读书的豆瓣小组里很多人推荐,因为书的简介犹豫了很久,才试着买回来看看。

这本书豆瓣上的简介:“当代物理学中一些非常重要而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易为公众了解。本书作者不畏艰辛,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全书15章分为4篇,分别描述了超空间的研究历史,超空间理论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的可能性,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的理论探讨,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详尽而又如此通俗地讲述这种理论,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先例。”

其实一开始看到“物理”“空间”这些字眼,我内心是拒绝的,我虽然是个理科生,但是对物理绝对是深恶痛绝的!嗯,最后还是买了,买的特别值。

在那之前,我很少思考世界是什么,世界之外又是什么组成。生活里,我就像井底之蛙,看到的格局很局限,这本书用很简单的方式把世界之外的那些表达出来,给你一个更大更宽广的世界。

下面这几条是我看完书发的朋友圈:


1,暴雨下睡莲摇摆不定,而对水里的鱼儿来讲,睡莲似乎是自己在动,鱼儿不像我们人类,看不到他们赖以生存的水,看不到汹涌不息的水波,对于睡莲的运动困惑不解。 宇宙这么大,是不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我们也像睡莲下水里的鱼儿。 时空有多大,人类就有多渺小。

2,牛人们真是异数,心存敬畏。

3,作为物理渣渣,书里很多理论还有公式都不太懂,但不妨碍我把很多内容当故事看,作者太厉害。科学探索永不止境,人类的好奇心永不止境。

4,居然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人的八卦……



三:《霍乱时期的爱情》



他们之间的感觉并不像新婚燕尔的夫妇,更不像相聚恨晚的情人。他们仿佛一举越过了漫长艰辛的夫妻生活,义无反顾地直达爱情的核心。他们像一对经历了生活磨炼的老夫老妻,在宁静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无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情。因为他们已在一起生活了足够长时间,足以发现无论何时何地,爱情始终都是爱情,只不过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

                                                                      ——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书中讲了很多种爱情。有一种就是相伴到老,经历平凡而又琐碎的生活,直到一方去世。也有一种就是心坎里的人已经嫁为人妇,一边混迹于各种喧嚣的场合,一边心心念念的等那个心坎的人恢复单身。到最后我也没办法了解这到底是一种没得到的执念,还是真的就这么心心念念。

前者爱情细水长流,琐碎的生活小事可以带来无尽的摩擦,相依为伴可以渡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岁月,从最初的爱情到最后升华成亲情,友情亦或是生活中的革命情意。第二种执着, 或许到最后如愿以偿。或许就那样浑浑噩噩。只是爱情这回事,从来都是一个人的事,没有道理可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29

一:《成功心理学》




丹尼斯‧韦特利这本《成功心理学》大概花了我两周的时间,看完之后并做了大概20页的读书笔记。之所以花这么多心思,是因为书的内容理清了很多我关于人生,关于如何定义成功,关于生活,情感,人际关系等问题。


因为这本书我才知道我自己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自我意识不强,过于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习惯性取悦他人,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也是自尊那一章,低自尊的表现。相同环境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那么大,很大程度上因为“自我意识”。拥有自我意识的人,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有自己的价值观跟主见,心理方面的问题会少很多很多。也不会把自己的能量耗在这些负面情绪上。


讲真,你是怎样看待自己,也意味着别人也是用这种方式看待你自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这并非自私。尊重自己真实的想法,就是在尊重自己。你是如何对待你心中最重要的人,也请你这样对待自己。


成功并非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了解自己,能真实表达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我眼中的成功。



二:《超越时空》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读书的豆瓣小组里很多人推荐,因为书的简介犹豫了很久,才试着买回来看看。

这本书豆瓣上的简介:“当代物理学中一些非常重要而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易为公众了解。本书作者不畏艰辛,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全书15章分为4篇,分别描述了超空间的研究历史,超空间理论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的可能性,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的理论探讨,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详尽而又如此通俗地讲述这种理论,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先例。”

其实一开始看到“物理”“空间”这些字眼,我内心是拒绝的,我虽然是个理科生,但是对物理绝对是深恶痛绝的!嗯,最后还是买了,买的特别值。

在那之前,我很少思考世界是什么,世界之外又是什么组成。生活里,我就像井底之蛙,看到的格局很局限,这本书用很简单的方式把世界之外的那些表达出来,给你一个更大更宽广的世界。

下面这几条是我看完书发的朋友圈:


1,暴雨下睡莲摇摆不定,而对水里的鱼儿来讲,睡莲似乎是自己在动,鱼儿不像我们人类,看不到他们赖以生存的水,看不到汹涌不息的水波,对于睡莲的运动困惑不解。 宇宙这么大,是不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我们也像睡莲下水里的鱼儿。 时空有多大,人类就有多渺小。

2,牛人们真是异数,心存敬畏。

3,作为物理渣渣,书里很多理论还有公式都不太懂,但不妨碍我把很多内容当故事看,作者太厉害。科学探索永不止境,人类的好奇心永不止境。

4,居然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人的八卦……



三:《霍乱时期的爱情》



他们之间的感觉并不像新婚燕尔的夫妇,更不像相聚恨晚的情人。他们仿佛一举越过了漫长艰辛的夫妻生活,义无反顾地直达爱情的核心。他们像一对经历了生活磨炼的老夫老妻,在宁静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无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情。因为他们已在一起生活了足够长时间,足以发现无论何时何地,爱情始终都是爱情,只不过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

                                                                      ——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书中讲了很多种爱情。有一种就是相伴到老,经历平凡而又琐碎的生活,直到一方去世。也有一种就是心坎里的人已经嫁为人妇,一边混迹于各种喧嚣的场合,一边心心念念的等那个心坎的人恢复单身。到最后我也没办法了解这到底是一种没得到的执念,还是真的就这么心心念念。

前者爱情细水长流,琐碎的生活小事可以带来无尽的摩擦,相依为伴可以渡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岁月,从最初的爱情到最后升华成亲情,友情亦或是生活中的革命情意。第二种执着, 或许到最后如愿以偿。或许就那样浑浑噩噩。只是爱情这回事,从来都是一个人的事,没有道理可言。

第2个回答  2016-10-30

相见恨晚的一本书!

前段时间,我在工作上不是很顺心,遇到了一些麻烦。那时候的情绪很低落,感到很迷茫很彷徨,像个折了船帆的小船,不知道能驶向何方。

 

从小到大,我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去找书看。一来是为了排遣一下内心的苦闷(也有逃避的意味,千万别学我),二来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启示或者指导。

 

人在碰到困境的时候,总喜欢去寻找“救命稻草”。于是,我开始到处留意有没有合眼缘的书。当我在封面看到“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的字眼时,我毫不犹疑的向读书群的土豆老师约读这本书——《成功心理学》。这本书才看到一半,就已经刷新了我自己很多认知,不仅扫除了我内心的烦躁,还给予了我信心和力量。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著名作家与管理专家、励志演说家丹尼斯·韦特利。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以成功为题材的心理学教材,出版至今,已经再版5次了,长销不衰。书中共有九个章节,分别是心理学与成功、自我意识、目标和障碍、自尊、积极思考、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资源管理和沟通与人际关系。以此,作者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告诉我们什么是成功,要成功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也许有人看到“成功”这两个字会反感,觉得这本书应该也是陈安之式的成功学。断然不是,如果你这么想,恐怕你就要错过这本好书了。陈安之的成功学定义的成功是迎合世俗急功近利的成功,就是获得大量的财富或者名声。而丹尼斯·韦特利则告诉我们,“成功是一生的成就,它来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换言之,陈安之所指的成功是一个终点,只要获得财富与名声即可;而《成功心理学》所指的成功是贯穿于我们一生的成就感和意义感。你觉得哪个定义更让你踏实呢?

 

我很喜欢这本书,感觉相见恨晚。如果我能够早点读到这本书,也许我早早的想明白不少事情。它就像一个咨询师,逻辑清晰,循序渐进的给你分析问题;又像一个教授,向你阐述各种各样的概念、理论与实践办法,不仅告诉你“是什么”,还告诉你“为什么”“怎么做”;更像一位有温度的老朋友,亲切的和你交流。

 

书中有非常多的概念和练习,读起来很费脑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消化和做练习,所以我现在才读到一半,不过也是好事。在读过的章节里面,我最喜欢“目标与障碍”、“自尊”这两章。

 

谈到“目标”,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设置合理目标的SMART法则,即合理目标的五个要素。

 

在我看到这个实用的设置目标法则的时候,我突然恍然大悟,发现其实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这个法则,那就是我们的课程表!

 

 

我们在学校的每一个学期都会有学习目标,就是把该学期的课本学完,并且通过测验检核。然后我们的学习目标就被学校安排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的课程安排中。只要我们按照课程表上课就可以学好一门学科了。而且这样的课程设置是符合合理目标的设置的:具体(每天每节课都知道上什么课,上什么内容);可衡量性(每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都是老师备好的);可实现性(每节课的学习内容都是可以按照进度完成的);现实性;时间相关性(在什么时间要学完什么都是老师备好的)。

 

所以我们从上学就开始使用这个方法设置目标,只是这个目标是学校给我们安排和设置的。正因为我们从小就被人安排着学习,以至于一到大学或者社会后,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设置自己的目标,只会喊口号。这里给我们一个启示,当我们要学习一个技能或学科时,应该参考这个法则以及上学时的课程表来设置目标,再找一些同伴一起学习一起监督就好。

 

另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自尊”的主题。丹尼斯·韦特利认为,自尊就是“信任并尊重你自己”。自尊的高低影响着一个人的长远发展。

 

 

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我感触特别深,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低自尊的人。

 

因为家庭的缘故,从小到大低自尊的我无法做到接纳自己,在面对外界人和事的时候,总会怀着一种妄自菲薄的感觉。

 

我记得,有一次和女友去看电影,有一对情侣坐了我们的位置。然后我告知他们,在他们挪身后,我竟然带着歉意的口吻对他们说:“不好意思。”我们坐下后,女友就嗔怪我:“你干嘛跟他们说不好意思,这是我们的位置。”我听后也觉得很尴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现在看来,其实就是低自尊的表现。

 

书中给我提出了很实用的提升自尊的方法,比如说提升自我期望,回忆过去的成就,并设置和完成一系列有挑战性的目标;还有把消极对话转化为积极对话。这些都是在后期需要好好学习的部分。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未来感到彷徨,对目标设置没有清晰可行的方法,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话,不妨来读读这本《成功心理学》吧!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就是因为它颠覆了我不少认知!

第3个回答  2016-10-30

相见恨晚的一本书!

前段时间,我在工作上不是很顺心,遇到了一些麻烦。那时候的情绪很低落,感到很迷茫很彷徨,像个折了船帆的小船,不知道能驶向何方。

 

从小到大,我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去找书看。一来是为了排遣一下内心的苦闷(也有逃避的意味,千万别学我),二来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启示或者指导。

 

人在碰到困境的时候,总喜欢去寻找“救命稻草”。于是,我开始到处留意有没有合眼缘的书。当我在封面看到“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的字眼时,我毫不犹疑的向读书群的土豆老师约读这本书——《成功心理学》。这本书才看到一半,就已经刷新了我自己很多认知,不仅扫除了我内心的烦躁,还给予了我信心和力量。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著名作家与管理专家、励志演说家丹尼斯·韦特利。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以成功为题材的心理学教材,出版至今,已经再版5次了,长销不衰。书中共有九个章节,分别是心理学与成功、自我意识、目标和障碍、自尊、积极思考、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资源管理和沟通与人际关系。以此,作者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告诉我们什么是成功,要成功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也许有人看到“成功”这两个字会反感,觉得这本书应该也是陈安之式的成功学。断然不是,如果你这么想,恐怕你就要错过这本好书了。陈安之的成功学定义的成功是迎合世俗急功近利的成功,就是获得大量的财富或者名声。而丹尼斯·韦特利则告诉我们,“成功是一生的成就,它来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换言之,陈安之所指的成功是一个终点,只要获得财富与名声即可;而《成功心理学》所指的成功是贯穿于我们一生的成就感和意义感。你觉得哪个定义更让你踏实呢?

 

我很喜欢这本书,感觉相见恨晚。如果我能够早点读到这本书,也许我早早的想明白不少事情。它就像一个咨询师,逻辑清晰,循序渐进的给你分析问题;又像一个教授,向你阐述各种各样的概念、理论与实践办法,不仅告诉你“是什么”,还告诉你“为什么”“怎么做”;更像一位有温度的老朋友,亲切的和你交流。

 

书中有非常多的概念和练习,读起来很费脑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消化和做练习,所以我现在才读到一半,不过也是好事。在读过的章节里面,我最喜欢“目标与障碍”、“自尊”这两章。

 

谈到“目标”,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设置合理目标的SMART法则,即合理目标的五个要素。

 

在我看到这个实用的设置目标法则的时候,我突然恍然大悟,发现其实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这个法则,那就是我们的课程表!

 

 

我们在学校的每一个学期都会有学习目标,就是把该学期的课本学完,并且通过测验检核。然后我们的学习目标就被学校安排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的课程安排中。只要我们按照课程表上课就可以学好一门学科了。而且这样的课程设置是符合合理目标的设置的:具体(每天每节课都知道上什么课,上什么内容);可衡量性(每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都是老师备好的);可实现性(每节课的学习内容都是可以按照进度完成的);现实性;时间相关性(在什么时间要学完什么都是老师备好的)。

 

所以我们从上学就开始使用这个方法设置目标,只是这个目标是学校给我们安排和设置的。正因为我们从小就被人安排着学习,以至于一到大学或者社会后,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设置自己的目标,只会喊口号。这里给我们一个启示,当我们要学习一个技能或学科时,应该参考这个法则以及上学时的课程表来设置目标,再找一些同伴一起学习一起监督就好。

 

另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自尊”的主题。丹尼斯·韦特利认为,自尊就是“信任并尊重你自己”。自尊的高低影响着一个人的长远发展。

 

 

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我感触特别深,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低自尊的人。

 

因为家庭的缘故,从小到大低自尊的我无法做到接纳自己,在面对外界人和事的时候,总会怀着一种妄自菲薄的感觉。

 

我记得,有一次和女友去看电影,有一对情侣坐了我们的位置。然后我告知他们,在他们挪身后,我竟然带着歉意的口吻对他们说:“不好意思。”我们坐下后,女友就嗔怪我:“你干嘛跟他们说不好意思,这是我们的位置。”我听后也觉得很尴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现在看来,其实就是低自尊的表现。

 

书中给我提出了很实用的提升自尊的方法,比如说提升自我期望,回忆过去的成就,并设置和完成一系列有挑战性的目标;还有把消极对话转化为积极对话。这些都是在后期需要好好学习的部分。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未来感到彷徨,对目标设置没有清晰可行的方法,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话,不妨来读读这本《成功心理学》吧!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就是因为它颠覆了我不少认知!

第4个回答  2016-12-26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个绝对是颠覆的。也看过很多的书确实是颠覆了价值观或者是让我觉得特别残忍,但是这个本书是把我对自己是个正常人的认知给颠覆了。

其实书皮就能看到这本书是有颠覆性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的脸放在一起,一边温文尔雅,一边笑的怪异,脑中有个梯子,连接到了没有尽头的地方。看过了书之后发现,这个封面实在太好了,很贴切。

作者让我觉得特别温馨的地方就是,在封面就告诉读者,不要对号入座!

最初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不屑的。因为看书就是要对号入座的,那样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啊,投入了才真实啊。如果一直是局外人的态度再读一本书,读完了也就是读完了,很多需要用心感受的东西是感受不到的。但是,就算是对号入座了无数次,我也没有什么改变啊。

直到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这书真的是,鬼魅。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写小说的男人的。我就完全的对号入座了。对号入座的后果是,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无懈可击,没毛病。与之对应的就是,我要怀疑我所存在的这个世界了。如果读到了这可以及时让自己走出来的话,还好。这个故事是从个人到全体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世界的。只要在某个点,你从他的思维中出来了,那么就不会再沉浸了。

后面看了一个故事让我至今都记得,并且无意间总是会想起。

简单的描述就是,讲述者说,你看到一种东西是因为这个东西可见,你就觉得它是存在的。但是很多东西是不可视的,比如信号,但是信号是存在的。这就说明,我们看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有差距的。那么你是怎么知道,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呢。也可能这个世界就是不存在的一个世界,只是因为我们看见了,就觉得是存在的了。

看过太久了,具体的不是很记得了,总之就是在挑战固有的认知。看完之后我的表情就是这样的大写的茫然。我看了看自己的手,摸了摸自己的脸。嗯,我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吧。。。

好想买本新的送给XXX。一言不合就让你和我一起怀疑世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