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的超级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出现?说实话,这个话题都烂大街了。科学家、科技大佬、各国政要们争论得头破血流,我们也不可能知道答案。但我们想说的是,什么事都要讲逻辑。有没有一些理论或者猜想可以触发AI觉醒这个话题呢?有没有一些理论或者猜想,让我们不会云里雾里或者一腔热血地想象人工智能的未来?
巧合的是,确实有一些这样的理论,比如说著名的“中文房间悖论”。这个情景猜想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被用来否定“图灵测试”。但它更深层的本意,其实是在阐释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像人类那样拥有自我意识。
什么是“中文房间悖论”所谓的“中文房间实验”,是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John Searle)在1980年发表论文提出的一个思维试验。这个思维实验是说,如果把一位只会说英语的人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能靠墙上的一个小洞传递纸条来与外界交流,而外面传进来的纸条全部由中文写成。
这个人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那么利用中文翻译程序,这个人就可以把传进来的文字翻译成英文,再利用程序把自己的回复翻译成中文传出去。在这样的情景里,外面的人会认为屋里的人完全通晓中文,但事实上这个人只会操作翻译工具,对中文一窍不通。
假如一个人记住了所有翻译程序,看到任何中文他都能调用回忆,能写出相应的回答,那么他是不是就懂中文了呢?对于人类来说,可能他自然而然就已经理解中文了。但对机器来说,即使这个过程速度再快、反应再灵敏,它也依旧没有理解任何一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