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改良盐碱土壤的措施有哪些?

如题所述

清代康熙时,天津地方官曾引海河水围垦稻田20000余顷,亩收三四石。水田漠漠,景象动人,被人称为“小江南”。

雍正时,清朝廷在宁河围垦,使这一地区“斥卤渐成膏腴”。咸丰时,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大沽、海口一带围垦,垦得稻田280余公顷,斥卤变成沃壤。

种稻洗盐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并且在改良盐碱土中取得过明显的成效。

开沟排盐这一方法出现于战国,据《吕氏春秋·任地》中的记载,当时已将开沟排盐作为当时发展农业生产的十大问题之一。

开沟排盐措施比较简单,因而这一方法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清代《济阳县志》记载:碱地四周犁深为沟,以泄积水,如不能四面尽犁,即就最低之一隅挑挖成沟,或将碱地多开沟弯为泄水之区,以卫承粮地亩,是以无用之抛荒,而为永远之利益矣。

这便是其中之一例。

淤灌压盐这一方法也出现于战国,当时的秦国在修建郑国渠时,就使用了这种方法,“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结果关中变成了沃野,后被人们称为“天下陆海之地”。

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淤灌压盐,是宋神宗熙宁时期,地域遍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宋朝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淤田司来管理这项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一方面改良了大片盐碱地,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产量。

熙宁淤灌,还留下不少技术经验:一要掌握好淤灌季节,因为不同季节,水流含泥沙的成分和浓度不一样,不是任何时候淤灌都能收到改土的效果。淤灌一般都要抓住水流中含淤量最丰富的季节进行。

二要处理好淤灌同航行的矛盾,否则容易发生上游放淤,下游阻运的事故。

三要处理好淤灌同防洪的矛盾,淤灌一般都在汛期或涨水时期,这时流量大,水势强,如不注意,就会造成决口,泛滥成灾,危及生命财产的安全。可见放淤时,这个问题是一点也麻痹、疏忽不得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