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1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在剧情上有哪些亮点?

如题所述

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似乎永远包含着政治正确,白人黑社会司机,黑人音乐家也是个有趣的设定。

开始的时候,黑人音乐家单纯地认为种族歧视是因为白人至上运动所造成,想要用文明去改变这些种族歧视,暗示在旅途中唐发现,歧视不仅仅是种族,还有地位,职业等等歧视。剧情中有唐演出完毕想要上厕所,开车回到酒店,却被告知不能与白人公用一个厕所。托尼因为警察诋毁他的姓氏而出手打了警察,连带唐一起平白无辜遭遇牢狱之灾。

那场雨中的对白更是道出了一切



托尼说,我很清楚我是谁。我是一辈子都住在布朗克斯区的人,和我母亲父亲兄弟,现在还有我老婆孩子。就这样,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才是那个急吼吼的人。每天要去赚饭钱。你,大人物先生,你住在城堡的顶部,周游世界为富人演出音乐会,我住在街上,你坐在宝座上。所以,是的,我的世界比你的黑得多。

唐下车站在雨里说,是的,我住在城堡里。托尼,一个人。有钱的白人付钱让我弹钢琴,因为这使他们感到有教养,但我一离开那个舞台,我不过又是一个黑鬼,这才是他们的文化所在。我独自忍受这种煎熬,因为我不被自己的人所接受,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所以如果我不够黑,如果我不够白,如果我不够男人,那就告诉我,托尼,我是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5

以黑人为主角、反应种族问题的喜剧,是好莱坞喜剧电影中常见的一个类型。如果能够拍出让人捧腹、又兼具温馨的效果,最后还能点题到族裔问题,便是这类电影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境界。

就我个人而言,在这个类型里,能够给我带来上面所说的这种优质观感的电影,最后那一次,可能还要追溯到2016年的《隐藏人物》。

所幸,就在前不久刚结束的2018年多伦多电影节上,有部名为《绿皮书》的电影,以黑马的姿态闯入了人们的视线中,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The Hollywood Reporter更是将它列为了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种子选手。

在多伦多电影节的首映场上,《绿皮书》这部电影,基本每隔十几分钟就会引来全场观众的笑声。电影结束后,更是令全场观众起立为其鼓掌,久久不息,风头可谓一时无两。在最终的多伦多电影节最高奖项-人民选择奖的角逐中,这部名不见经传的故事片,一举夺得最高票数,成为今年多伦多的最大赢家。

多伦多电影节的人民选择奖,之前几年一直被称作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起跳板,之前的《逃离德黑兰》和《为奴十二年》都是从这个奖项开始,一路冲到奥斯卡最佳影片。

电影能够得到这样的礼待,自然是有它的理由。在我个人观看之后,我愿意把《绿皮书》算作我在2018年看过的最好的喜剧,甚至剧情片之一。

整部电影以公路片的姿态,一气呵成地带观众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旅程。它不但兼具了喜感和感人这双重效果,还把故事讲得饱满扎实,把细节填充得恰到好处,人物也塑造得立体可信。可谓是一部全方位达标的作品。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整个故事从1962年的纽约开始,当时的美国正处于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时期。

电影的主人公之一,意大利裔美国人Tony,在屡屡受挫无处工作赚钱养家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为人当司机的工作机会,而他要开车服务的对象,是一位非洲裔的黑人爵士钢琴家Dr. Don Shirley。

这对于死板、蛮横、还对黑人有些抵触的Tony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

但在各方的劝说之下,Tony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在载乘Dr. Shirley一路南下做巡回钢琴演奏会的途中,两个性格迥异、背景出身完全不同的人,展开了这段全方位的“较量”。二人从最初的相互排斥,渐渐到后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最终,成为了好朋友。

影片《绿皮书》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公路片,两位主人公从纽约一路开车南下,途径美国诸多南部的自治州-这无疑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要知道,在60年代的美国,非洲裔黑人的民权运动正值火热,美国南部的城市正是这场运动的腹地。地理位置越向南部,人们对于黑人越加排斥,因此黑人受到的待遇也愈加不公。

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一路向南,见证着所有的这一切:Dr. Shirley从一开始可以住在高档酒店,到肯塔基州不被允许用“白人厕所”,乔治亚州不允许试西装,再到阿拉巴马不允许与白人一同用餐…

在这部公路片的外衣之下,其实所讲述的是一次人性的碰撞,也是主人公的一次自我发现与自我认知。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要归功于这部电影颇为有趣的人物设定。两位主人公之中,白人是提供服务的人,他粗俗、受教育程度低;相反的,黑人却是那个享受服务的人,他高雅、事事讲求文明。

就是基于这样有趣的设定,才会出现影片中一个从来不吃炸鸡(这种被称作“黑人食物”的美味)的黑人在白人的“推荐”下吃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块炸鸡;才会出现黑人帮白人润色家书,让白人妻子看得梨花带雨等等这样的桥段。

整部电影,就是用这种方式,打破人种上的刻板印象,屡屡让两位主人公碰擦出不一样的火花,最终改变自己对对方的看法,改变对不同种族的认知。而观众也在潜移默化间跟随主人公的变化,感受到一次次的温暖和幽默。

电影的细节十分出彩,编剧不但设计了诸如买绿色幸运石、丢炸鸡鸡骨头这样的情节来增加主人公间的矛盾,进而促进剧情发展;还设计了很多细节来丰满人物。

就拿电影开头为例,导演通过Tony把黑人维修工人用过的杯子扔掉和他看到象牙艺术品之后的不懈,让人一目了然的看到了Tony这个人的粗俗和排斥黑人的特点。

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不单是剧情的设定和细节的充实,两位主演的表演也同样功不可没。饰演Tony 的维果·莫滕森,为了出演这个糙汉,不惜增肥二十公斤。正是有了这样的身段,再配合上维果从语气、动作到表情的每一处细节的表演,才让这个人物的转变更为真实,从一开始的糙,到后来的讲义气,都充满说服力。

另一位主人公Dr. Shirley,是由当年凭借《月光男孩》夺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黑人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出演。

Dr. Shirley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人物,因为他在白人眼里是异类,虽然是钢琴家,但因为肤色不同,他从来没有被白人真正当作大师来对待。而在黑人的眼里,他同样是异类,因为他生活高雅考究,从来不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的做法,与当时的黑人大众截然相反。

就是这样一位矛盾的人物,马赫沙拉在诠释的时候,从看到Tony的“不良”行为气愤的表情,到走路做事的各种姿态,再到雨中那次情绪的崩溃,都表演得甚为考究。

这个人物那种“骄傲的活着”的姿态,成了这部电影一个最大的亮点。最后我想说,马赫沙拉在电影中,身着规整优雅的西装,被舞台上的灯光洒满全身,并优雅地弹奏钢琴时,真的太养眼、太养耳。说他是2018年大银幕上最优雅最让人心动的男性角色之一,绝不为过。

看罢《绿皮书》,不难让人想到两部影片:一部是奥斯卡得奖的经典影片《为黛西小姐开车》,另一部是2011年的法国喜剧《触不可及》。

这两部影片的故事,都讲述了黑人为白人服务,从而建立起超越族裔和阶级的深厚友谊。而今天的这部《绿皮书》,不但把人们见惯了的两个主人公的位置调了个,还把故事放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是近几年最有新意的、反映族裔问题的电影了。

如果你对这种反映族裔问题的电影会习惯性地带上有色眼睛,那你大可把他当作一部普通喜剧,去感受完全不相同的人之间迸发出的火花,也绝不失为一种乐趣。

第2个回答  2019-03-03

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最大的优点,应该就是导演彼得·法拉利拍摄电影的手法,非常老道成熟,让电影表达细腻而又真挚动人。再结合美国的问题反应,最终便获得了最佳影片。

但《绿皮书》这部电影的剧情上的亮点,实际上并不是太多。

本片的剧情便不再赘述,总结一下大概就是:在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60年代,一位低阶层的白人司机保镖,负责开车送一位高阶层的黑人音乐家巡回演唱会。两人在路上因为种种事件,最终成为了朋友,两人的感情跨越友情和种族,达到现在欧美西方主张的“和谐”状态。

因为下面的原因(后面会说),现在看来,有些观众称赞《绿皮书》情节的亮点,实际成为打脸和讽刺的证据。

首先,电影里为了凸显剧情的巧妙,对于本片原型的身世做了改编(《绿皮书》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这部电影没有获奖就算了,获得最佳影片后影响力扩大,原著Donald Shirley的在世家属随后又向媒体爆料。

现实原著当中的唐,并非像《绿皮书》里是托尼是一生挚友,尴尬的是,托尼只是唐聘用过的司机之一。

电影还捏造了一个事实,电影里唐和家人十分疏远,但现实里根本没有。唐更没有对自己的黑人身份痛恨过。

相信但凡看过《绿皮书》这部电影的观众,最后都会被主角唐放弃在一个高档餐厅演奏,而到到一家黑人club与乐队合奏。这一幕用意非常简单,证明唐是接受自己黑人身份。

最尴尬的是,又被原型的家人站出来全盘否认了,这些剧情纯熟编造。

这么一来,《绿皮书》整部电影的剧情就很尴尬了,有些国人看这部电影感动,是因为《绿皮书》给人眼前一亮部分,正是本片建立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一如那本象征意义的《绿皮书》真的存在。

但现在原型家属强烈反对和打假电影,那么导演就属于明明知道历史,却对原型身份做出大量自以为是的改编,剧情的真实性和感染性,绝对大打折扣了。

电影作为一大艺术,创作者的动机是评价一个电影好坏的重要因素。一如“真人真事”改编成电影,难道就一味拍得像回忆录。

事实当然不是如此,但处理好不好很重要。

以国产电影为例,2018年大热的《我不是药神》与“陆勇案”便相去甚远。但本片得到原型陆勇的认可,认为改得更符合戏剧性。

反而,当初陈可辛大获成功的《亲爱的》便没有得到原型承认,相反为原型带来巨大的伤害,引起一系列的争议。

反正《绿皮书》这部电影,因为故事盛情和核心的思想价值观的表达,在美国本土的争议已经很大了。

当然,不可否认,《绿皮书》本身还是一部美国本土上乘的文艺片,本片的叙事结构,故事剧情,人物塑造绝对精心设计,而且处理成熟老道,尤其故事剧情拍得非常细腻感人,当然也得益处演员表演的精湛。

但《绿皮书》这么拍,无论是故意为了奥斯卡也好,还是迎合美国自己的“政治正确”的价值观走,它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美国文艺片。

更多关于《绿皮书》和奥斯卡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第3个回答  2019-03-01

摘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绿皮书》,是一部诚意满分的电影。该片讲述了黑人钢琴家唐和司机托尼一起驾车巡演期间发生的笑泪故事。我个人认为该片最大的一个亮点在于运用很多小细节去为观众展现出所谓的平淡中的细腻。这种细致入微的具像化表达很是贴合观众的细腻的感官。

在剧情上,我看到了好几处亮点。亮点一:对比的安排。突出两人之间的差距。就拿最明显的唐和托尼两人的对比来说,六十年代的美国正是一个让人不是很愉快的时期,不管是社会主流还是舆论主流都不倾向于黑皮肤的人。在这部电影中,黑皮肤的唐是一个优雅的、有学识、有礼仪、有修养的高知分子,反而是托尼显得粗鲁暴躁,爱耍小聪明,总是靠拳头暴力解决问题。当两个人因为警察的挑衅和无理要求查唐的ID时,托尼忍不住给了自大的警察一拳,托尼因为袭警进了局子,唐毫无理由被一同逮捕,虽然最后解决了这次危机。但这两人的对比实在是很有意思,二人社会阶级相差甚远,但在很多人的眼里,一本正经一身正装的唐什么都不是,也不把唐放在眼里,只因为他是一个黑皮肤的人。

亮点二:唐的魅力是这样散发的。剧情安排两人因为写信这一事,拉近了二人之间的距离。唐用优美的语言,浪漫的言辞装饰了托尼寄给妻子的信,托尼很满意,托尼的妻子很愉悦。这一举动使托尼打心底里信任和认可唐,他越了解就越知道唐是一个强大自持、有才华的人,托尼被唐的才华和魅力所深深吸引,他抛开了自己几十年来的偏见,真正接纳唐,这时候他眼中的唐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这种魅力之源无关于唐的社会地位。

亮点三:细致入微。电影里还有许多的小细节,比如两个人一起吃炸鸡这样的情节,不算什么大事但却让人觉得愉快,一起啃着炸鸡大笑,他们自由奔驰在路上,鸡骨头扔出窗外就好。如此这般的自由奔放,实在是令人感觉舒适。

第4个回答  2019-02-26

《绿皮书》这部电影亮点在于,沉重的主题和呈现形式上的举重若轻、以及人物设置上的反常规。


种族歧视一直是美国社会中一个沉重的话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几乎是一个最容易获奖的一个题材,但是这类片子往往都是现实主义的片子,尤其是不适合喜欢合家欢爆米花电影的观众。而《绿皮书》则将沉重寓于轻松,虽然故事内核依然是平权,呈现形式上却选择了公路片这一喜剧类型,可谓是举重若轻。




而影片在剧情上的另一大亮点就是人设上的反套路,一个优雅认真严谨的黑人天才钢琴家,雇佣一个谈吐粗鲁、满嘴跑火车还对黑人严重不感冒的白人来作为自己的司机,这样的设定,一句话,已经看出了喜剧效果与戏剧冲突。所以,当两人上路时,我们看到黑人钢琴家教白人司机不要说脏话、不要扔垃圾、不要吸烟、不要话痨、不要偷东西等等行为的时候,觉得有意思,可是当我们看到白人司机教黑人钢琴家吃炸鸡、听黑人应该喜欢的音乐都时候,除了幽默之外又有些思考。




黑人钢琴家因为出身问题曾经受过无数的白眼和苛待,尽管他优雅有礼有身份,可是因为肤色,他本身就有原罪,正因如此,他几乎将自己完全从黑人的群体里剥除了,他摒弃了一切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个黑人的习惯,可是他却无法改变自己的肤色,这恰恰是最表层的人人得以见到的一面。有人从这里看到了另外一种刻板印象,有人看到了拼命挣脱的往往是紧紧束缚的,甚至还有人看出来原生家庭的问题。但无论是什么,都值得思考。




剧情中的另一个惊喜,我觉得是对白人司机家庭的描写,尤其是他的妻子,戏份并不多,却寥寥几笔就立住了人物。开头关于杯子问题的一个皱眉,接到电话时尽管不舍却坚决的同意、离开时的殷勤叮嘱、接到信时的泪眼婆娑,最后一幕拥抱住钢琴家时的那一句“谢谢你帮他写的信”,无一不体现了这个女性的善良、温柔、坚强、智慧。




这部电影细节处做的很到位,剧本也非常的扎实。当然我觉得全片对黑人男主的塑造还可以更好,现在的设计下看起来还是有点常规的白人拯救黑人的感觉,或许能够中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