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谥号要多少个字是标准,举例说明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1
这个是没有标准的,起初是很短的,比如汉朝,汉武帝的谥号就是四个字汉孝武帝,后来逐渐变长,而从唐以后就变的像裹脚布一样了......比如宋神宗赵顼同学,历史上被尊为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不过其实还是有诀窍的,比如赵同学的谥号,落到那个“圣”字上面,就没错了。别的几乎可以无视。一般谥号的“眼”落在孝的前后,毕竟中国一直是称以孝悌治天下的。不过还是那句话,没有标准的,再举个例子给你,还是宋代,宋太宗的谥号是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而你看看他孙子的孙子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比他长一大截......没有一定的长度标准滴~
第2个回答  2014-02-21
19字
第3个回答  2014-02-21
23
朱元璋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第4个回答  2014-02-21
明朝除明太祖23字,其余均19字

eg: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朱允炆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朱高炽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镇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钰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朱见深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佑樘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朱厚熜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朱载垕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朱翊钧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检

清朝字数不等

eg: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努尔哈赤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皇太极

(追谥: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多尔衮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福临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简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烨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胤禛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弘历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颙琰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旻宁

协天翔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奕詝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载淳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载湉

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 溥仪

其他的就不知道拉!排版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