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接龙如何接

诗词接龙如何接

我给你举个例子

明月几时有(苏东坡)
有弟皆分散(杜甫)
散作满河星(查慎行)
星离雨散不终朝(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
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曹邺)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李商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识路牛羊不用牵,下来群饮碧溪边(乾隆)
边邑无遗堵(李白)
堵阔巉岩齐石壁 -- 唐 顾云 "筑城篇"
壁破风生屋 -- 于谦 "荒村 "
屋上松风吹急雨 -- 辛弃疾 "清平乐"
雨足郊原草木柔 -- 黄庭坚 "清明"
柔肠一寸愁千缕 -- 李清照 "点绛唇"
缕金衣新换 -- 晏几道 "留春令"
换了浅斟低唱 -- 柳永 "鹤冲天"
唱高知和寡 -- 杜牧 "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
寡妇起彷徨 -- 孔雀东南飞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曹操《秋胡行》
间有梦,叹西楼明月(清、孙点)
月明星稀(曹操、短歌行)
稀星点银砾,残月堕金环——白居易
环肥依旧?(明。张煮)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寻乌衣巷》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金石刻画臣能为——李商隐《韩碑》
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难》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枝间新绿一重重——元好问
重门深锁无寻处——郎士元
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03
这个……额,首先你肯定要有一定的诗词积累并且才思敏捷,然后,我主要看过这几种形式的诗词接龙:

一、前句的尾字与后句的首字相同,一般可谐音。
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二、前句的尾字与后句任意字相同,一般不用谐音。(因为这个真的很简单……)
前: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后: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三、前句中任意两字与后句任意两字相同。(这个……想谐音也不容易吧)
前: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后: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这几种中第二种是最简单的,第一种其次,第三种最难,希望对你有帮助=w=
第2个回答  2015-09-12
  玩法:
  1、成语接龙一定要跟成语
  2、同音不同字可以,但一定要同声(声调)
  3、10秒钟 没人跟接,即最后跟贴者胜。由胜者重新出成语,大家继续玩。
  所以,为了胜利,选成语时,注意最后一个字,要让别人不好跟哦。4.十次为一轮,选出获胜次数最多的同学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并获得一份礼品。

  事例:

  车水马龙——龙飞凤舞——五彩缤纷——分庭抗礼——礼尚往来——来无影,去无踪——忠言逆耳——耳聪目明——明目张胆——胆小如鼠——鼠目寸光——光明磊落——落落大方——方兴未艾——爱财如命——命在旦夕——息事宁人——人情世故——故弄玄虚——虚张声势——势不两立——立功赎罪——罪不可恕——恕难从命——命不该绝——绝无仅有——有眼不识泰山——山盟海誓——誓同生死——死气沉沉——沉默寡言——言过其实——实至名归——归心似箭——箭在弦上——上蹿下跳——跳梁小丑——丑态百出——出人意料——料事如神——神气活现——现身说法——法力无边——鞭长莫及——急不可待
第3个回答  2011-02-05
诗词接龙浅议

诗词论坛中,诗词接龙这一新的写作方式正方兴未艾,各种形式的接龙方式出现在网络中,可谓五彩斑阑。

中华诗词论坛作为一具有重大影响且诗友众多以古典诗词创作为主要内容的大论坛,接龙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正不断地在各版出现。接之者日多,说明这一诗歌创作方式越来越受到吟友们的喜爱。

然而,从笔者所接触到的接龙情况看,论坛诗友中,还存在对接龙这一艺术形式不太熟悉的情况。有的诗友不知道这一形式如何运用,使得一些所接之龙偏离了首倡者的轨道,出现了由一条变成无数条的局面,以致原龙无以下接的情况。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不当或不全之处,请朋友们指正:

首先说说接龙的出现和兴起:

接龙这一写作形式究竟起于何时,笔者未加考证。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种形式,只有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在现代传媒已发展到互联网的时代,才有可能大面积出现。试想一下,在通讯条件只能靠邮递往来,一封信得多少天才可到达对方手中,对方回信亦是多少天才能将所传信息返回,往去复来需十来天半个月还算是快的的时候,即使二者之间有接龙之诗,有接龙之想,一月之内不过二次三次,其影响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传播,其规模不可能形成气候。只有在互联网的出现后,特别是众多论坛的出现后,才可使得分散于各地的诗词爱好者们有得以一聚的唱和平台。这就才为接龙这种诗歌提供了激发创作热情的社会环境。因了此,各种接龙活动的开展,方能应运而生。

下面,笔者不揣鄙陋,谈谈自己对接龙的一些认识:

一,接龙的发起

接龙活动,有时是组织者着意安排的,但大多数接龙是在偶然的机会激发下出现的。在我们论坛,前者一般由各版管理者通过版群商定,由大家或首版指定一名组织者,或指定某一首诗(多为绝句,且多为七言绝句)作为接龙之龙头。然后,各版主带头分而接之,使之延续下去;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偶然出现的诗(亦多为绝句,且多为七言绝句),由一偶然读到该诗的吟友临屏即兴接而续之,后读诗友读之,觉得有趣,跟而再接之,一而再再而三,以至无穷,成为接龙。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使出现的接龙很好地延续。有的倡导者,有时会为某一目的,设置一些时间规定,以便推进下一阶段的活动展开,如前不久秋水诗韵版的秋香舞会,便很好地运用这一方式成功地组织了一次诗词活动。

二,接龙的承接及用韵

一般地说,在四句的七言中,每一句均可被接龙。第一句作为首句,第四句作为结句,成为接龙对象的可能性最大。第二句的接龙概率亦不低。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第三句。因为第三句不在韵脚上,因而,很多熟练的接龙手,在将此句作为接龙之首句的话,会自然地将对句(也即该接龙诗之第二句)巧妙地引回到首龙所用的韵脚上来,让所接之龙不离首龙所用之韵部,使之沿着首龙用韵的路线一直接下去,使后面跟接者循此道路,一条一条也即一环一环向下接,使接龙循首龙之韵一直运行,这样,一条龙接下去始终没改变运行方向,会大大激发诗友再接的兴趣。若不然,如出现第二种韵的情况,再接者之注意力被分散,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状况,使接龙活动受到影响。这里还须提醒的是,即使用第一第二第四句作为接龙首句,仍需注意首龙的韵部。目前多种韵书并存于诗词界,古体诗词创作习惯上用平水韵(包括《佩文诗韵》《词林正韵》及《词韵简编》),因而,用平水韵一般被默认。而新韵(包括甚多,有的甚至以新华字典为韵书)也是目前古诗词写作时用到的,只是大家都会特别做个注明为“新韵”,这同样能为大家所接受。接龙则不一样,接龙,其重要一条规则是要求所接之龙用韵与首龙相同,如用新韵,则所接之龙其神有散的可能。再说,接龙用韵,限定得越窄,越能体现诗人驾驭文字的手段和水平,因之,也就要求跟原韵。

三,所接龙意旨取向

接龙诗,按所受约束这一特征而言,它是一种命题性质的写作。命题作文,我们都面临过。有的命题,会列出一些条款,让该命题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让作文者遵而笔之。而接龙活动往往对接龙人下笔时之意旨取向无所规定。不过,我们可以从习惯上来看这个问题。据笔者接触能读到之接龙诗,归纳其意旨取向有如下几种:

其一是顺所接龙之意而下笔,让自己的三句诗,成为被接之诗诗意的深化或扩张;这种诗作比较多,相对而言,取这种意旨而接,便于思路的展开,便于诗意的凝集;取此种接龙意向,多选取前诗未能涉及的某一角度,或选取某一未被前诗所言及的方面,以完成自己的创作。将之变成自己的作品。

其二是以旁出之意而接。此种接法全然不顾所接诗意,仅以接句安在自己的诗上,另三句另辟蹊径,既让所接之诗句,也成了自己所要表达之意的帮助。这样的接诗,往往能出新意,因而得到更多喝彩。

其三是逆向取意而接。这种取意法,是完全将原诗所表达之意掉个一百八十度。即将自己的三句二十一个字化解所接之句七个字为自己诗所用,全诗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与所接诗意完全不同的一首诗。这样的接法,当然得注意不能使自己的诗意变成攻击或眨低所接诗的诗句。而只能是在他诗意思的反面去深化他诗,也即古人所说的“异途同归。”因为,接龙这种诗歌形式,其实质是朋友间唱和,唱和是为了促进彼此的友谊,而不是相反。

四,接龙是一种创作

说到创作,这里可以举一个《宰相刘罗锅》里乾隆皇帝和刘墉的小故事,在一次皇帝吟诗中,刘罗锅接了一句,使这首诗成为一首完整的诗(诗句忘了,待查或请知道的诗友们以示)。刘墉后来将此诗放进自己的诗集,被王刚饰演的和中堂给告发。后来皇帝还是承认刘罗锅之“著作权”。可见接龙这种形式,也属于一种创作。在实践中,特别是在论坛上,各诗友对于自己的接龙作品,多也是看重的。即使这些作品出现在出版物中,也是被当作原创,这也可从至今未见到有人对他人接龙作品提出著作权异议,得以一证。

五,接龙活动的意义

笔者以为,这种创作的意义在于,一,可增进吟友相互的友谊;二,可锻炼和检验自己的诗词创作和应对能力;三,有更多机会欣赏诗友的创作能量和吟咏水准。四,接龙活动能否开展或能否继续,是检验一个版人气高低的试金石。我们看到,人气高之版块,接龙活动开展起来十分顺当且接得热烈。当然,笔者并无一个版块没接龙便意味着人气不高的意思。在本论坛,确有因日上帖量过多(500至於600)的版块无暇顾及此种形式的活动。不过,笔者认为,即使在日上帖量过多的版块,亦不妨采用接龙的方式,理由是:一,可减少发帖量,减少发帖量能让所上版之帖让更多吟长读到和加评,这不但能更有效地促进诗友之间的交流,也使一些诗词能有更多停留在版面上的时间,以让更多诗友读到它评赏它,更好地增进诗友间友谊和相互了解,进而达到切磋诗艺的目的。

接龙这种在近年来活跃于各诗词论坛的诗词形式,正愈来愈被诗友所乐用,在网络的条件下通过诗友们的不断使用和摸索,为古诗词(词这部份暂未见有,笔者从辛稼轩词,发现其自接之龙多首,皆以首句为接口)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也为诗人们赶上现代节秦提供了一个更能一试身手的平台(这个问题笔者未在此论及,快节奏是时代的推动也是科技发展导致的必然,有时间的话,将作一专题讨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很快喜欢它,掌握它,让它成为诗友交流的一个更好更便捷的工具!
第4个回答  2011-02-07
跟成语接龙是一样的,需要阅读大量诗集才能对得上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