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地理必修一经纬度复习提纲 只要经纬度的!!!【人教版和湖南的都行】 注意:是高三总复习,讲深点

就是高三总复习地理经纬度的!!! 想要自己在家好好干,麻烦帮发下文档! 酌情给分!!!! 急用!!!!!!

稍微深一点点的 谢谢 再祝大家新年快乐!

《地图及宇宙环境》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
读图1完成1—3题。
1、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南方向
2、下列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A.北京此时正处于多雨季节 B.此时从广州至孟买的轮船逆风逆水
C.甲、乙两地昼夜等长 D.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乙地
3、关于M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M点的地球自转速度最大 B.M点所处纬度看到的星座最多
C.M点所在纬度地区多气旋雨 D.M点此时的时间是18时
读图2,已知a>b>0,回答4—6题。
4、若此图为等高线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的海拔小于a B.Q的海拔大于b
C.P是较开阔的平缓山坡上的洼地 D.Q是较开阔的平缓山坡上的洼地
5、若此图为等温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的温度低于a B.Q的温度高于b
C.P的地形可能是山丘 D.Q的地形可能是山丘
6、若此图为等压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虚线处天气可能有雨 B.E处可能吹偏东风
C.E处可能吹偏北风 D.虚线处天气晴朗
读图6完成7—8题。
7、关于图中内容说法正确的有
①该地位于南半球 ②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③该地正吹东南风 ④图中地势东高西低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8、有关图中河流和晨昏线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该河流有凌汛现象②该河流无凌汛现象
③晨昏线为晨线④晨昏线为昏线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图5是两个“半球的极地俯视图”,左图阴影部分表示东半球,右图箭头为极地东风带的位置示意图,回答9~11题:
9、甲地在乙地的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10、如果阴影部分同时表示夜半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长江流域一带进入梅雨季节
B.此时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季节
C.此时扬州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
D.此时悉尼昼短夜长,冬雨绵绵
11、若同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正朝近日点运动,北京时间为
A.9月24日3时20分 B.3月21日8时20分
C.3月22日3时20分 D.9月23日15时20分
图1是“汕头周边地区某日太阳高度分布图”,(圆心为汕头),分析完成12—14题。
12、 图中a地离汕头的距离最接近
A.4000千米 B.5000千米
C.6000千米 D.7000千米
13、此时b地物体的日影朝向是
A.北 B.东北 C.东 D.东南
14、设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c地的地方时为T,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60°,T>13时 B.H<60°,T<13时
C.H>60°,T<13时 D.H>60°,T >13时
读图2中甲、乙两幅世界著名三角洲图,判断15—17题。
15、比较甲、乙两图所采用的比例尺的大小
A.甲大于乙 B.乙大于甲
C.甲、乙相同 D.无法判断
16、有关图中两条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河河口均有全国最大的港口
B.两河流水能资源均十分丰富
C.两河口区降水季节相同
D.两河流均为当地农业重要的灌溉水源
17、两三角洲均盛产的农作物是
A.棉花 B.黄麻 C.水稻 D.小麦
图3中左图是一幅具有林木、河流和房屋的景观地图,右图是根据左图而建立的空间数据模型。据此回答18—21题。
18、右图中的r表示
A.林木 B.河流
C.房屋 D.农田
19、图中区域的林木覆盖率约为
A.30% B.22% C.10% D.5%
20、图中有关地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由南向北流 B.房屋在河流的西岸
C.三种地物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林地 D.河流由北向南流
21、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有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若对当地1985年与2002年的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预测旱涝灾害的发生 B.预测气温变化趋势
C.预测农作物的产量 D.了解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读图4回答22—24题。
22、有关图中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乙两箭头表示地球自转,则正确的是甲箭头
B.若丙、丁两箭头表示西风漂流,则正确的是丁箭头
C.若图中虚线①②为晨昏线,则北京为昼短夜长
D.图中最大的纬线圈此日正午太阳高度可能为90
23、如果以C点为起点,依次向东、向南、向西、向北各走10千米,最后到达
A.原地 B.原地以东 C.原地以西 D.原地以北
24、若图中A点为21时,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 2时 B.8时 C.12时 D.14时
图1-3是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A、B为赤道上的两点, AB直线距离为地球半径,此时,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请回答25-26题:
25.非阴影部分为1月7日,阴影部分为1月8日,则北京时间为
A.7日0时 B.7日16时 C.8日16时 D.8日8时
26.此时,一艘由上海驶往欧洲的海轮正途径北印度洋海区,
下列船员的说法正确的是A.这一天正午,海轮的桅杆影子朝向正南方
B.这一天,船员经历的昼长于夜
C.这一天,船在行驶过程中逆风逆水 D.这一天,日出时间比上海早
读图1-4,图中的阴影部分为黑夜,且A点在极圈上。读图回答27-29题。
27.此时角α应该等于 ( )
A.23°26′ B.30° C.45° D.66°34′
28.B点的时间可能是 ( )
A.6月22日3时 B.6月22日6时
C.12月22日15时 D.12月22日18时
29.6个月以后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澳大利亚麦收接近尾声 B.南非高原草木凋零
C.北印度洋洋流由西向东流 D.华北平原喜收冬小麦
30.图1-5是某地海岸的等高线地形图(高度单位为米,等高距离为50米)。读图判断,如果从避风角度来看,图中甲、乙、丙、丁哪个地点比较合适建渔港( )
A.甲 B.乙 C.丙 D.丁
假设图1-6表示纬线圈,A、B、C、D四点将纬线圈平分为四段弧,
其中AB为夜弧,其余各弧为昼弧,回答31-32题。
31.下列有关地球上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在B的正东方,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B.A在B的正东方,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A在B的正西方,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D.A在B的正西方,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32.图中C处日出时间为
A. 2时 B.3时 C.6时 D.9时
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004年1月15日3时21分,美国宇航局向“勇气”号火星车发出了驶下登陆平台的指令,大约90分钟后,“勇气”号发回了已确认登陆火星的信号。该火星车的主要使命是寻找着陆区域是否存在过液态水的证据,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等的认识。读表1-1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3-35题。
行星 质量
(地球为1) (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交角
地球 1.00 1.00 1年 23时56分 23°26ˊ
火星 0.11 0.15 1.9年 24时37分 23°59ˊ
33.美国宇航局收到“勇气”号火星车发回的成功登陆火星的信号时,北京时间约为 ( )
A.1月14日14时21分 B.1月15日16时21分
C.1月14日15时51分 D.1月15日17时51分
34.在九大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 ( )
①火星和地球都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②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
③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④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样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35.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是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
③地球上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晚上对地面有保温效应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 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图1-7为某群岛示意图,此季节群岛北侧附近的洋流流向是自西向东,M线为晨昏线,此时北京为某月10日,读图回答16-18题。
36.此时格林尼治的地方时为 ( )
A.9日23时 B.10日1时 C.9日13时 D.10日13时
37.当图中α夹角为20°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南极圈上出现极夜现象 B.此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是30°06′
C.北半球各地昼长正逐渐加大 D.该地区正午时物体的影子朝南
38.危及到该群岛国家经济发展和生存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地震 B.全球性气候变暖
C.泥石流、滑坡 D.海洋环境污染
读图1-14,回答41-44题
41.2002年11月20日9时(北京时间),中国第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自上海出发,此时长城站所在地的区时为
A.19日19时 B.20日5时
C.19日21时 D.20日21时
42.从中山站到南极点考察的直线距离约为
A.2070千米 B.2270千米
C.2570千米 D.2670千米
43.与中山站相比,长城站所在地
A.白昼时间长 B.自转速度慢
C.自转周期长 D.正午太阳高度大
44. 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下列河流最有可能出现枯水期的是 ( )
A.湄公河 B.莱茵河 C.亚马孙河 D.赞比西河
45、图7是“两岛屿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
(1)1月等温线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_,原因是
(2)7月等温线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原因是
(3)图中15℃等温线在两岛中间向南弯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有一封闭的等温圈,其中间的气温应_____(大于或小于)17℃。
(4)两岛屿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成因是
(5)与该岛纬度位置大体相当的纽芬兰岛,1月份的气温比
该岛要低20℃,分析其主要原因。

46.图9是台湾的有关资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分析桃园、玉山南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在台湾
地理位置图上,作出通过这两地的纬线并标明纬度。

(2)在玉山南峰,当太阳位于正南方位置之后4分钟,即可听到“北京时间12点整”的播报,在图上作出通过该地点的经线,并标明经度。
(3) 玉山南峰到桃园的水平直线距离为170千米,则台湾地理位置图的比例尺为 。
(4) 台湾地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 ,其原因是 。
(5)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的 ,这里最主要的降水类型是 。
(6) 台湾的盐场分布在岛的 部,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7)玉山海拔近4000m,有无永久积雪冰川? ,其原因是
4/8、读图11中甲、乙两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等温线表示____________月份(一月、七月)的气温分布状况。
(2)甲、乙两地区的地形特征有相似之处,都是____________地形,其中甲地地形区是____________。
(3)乙地区中B地的气温比甲地区中的A处____________(高、低),其主要原因是

(4)甲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____________。为促进乙地区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正在建设的著名工程是____________;试简述该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

(5)从自然因素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足之处,以及两地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A D B D D A A B D B A B B D B D A B C B D B
C B C D D A A C B B D B B D D B C D C B D D
45、(1)从西南向东北气温递减;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等温线走向与北大西洋暖流流向一致(2分) (2)由南向北递减;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等温线走向与纬线一致(2分) (3)夏季海洋气温较低,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大于(2分) (4)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温带大陆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2分) (5)本图地区位于温带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过,增温增湿,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2分);纽芬兰位于温带大陆东岸,沿岸有拉布拉多寒流流过,减温减湿,气温较低。(2分)
46、(1)玉山南峰纬度23°26ˊN,桃园纬度25°N,图略(4分) (2)玉山南峰经度121°E,图略(2分) (3)1:10000000(2分) (4)地震 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2分) (5)火烧寮 地形雨 (2分) (6)西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温高,蒸发量大,又在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且平坦的沙滩广布,适于晒盐(4分) (7)无 玉山山顶夏季气温高于0ºC(2分)
47(1)鞍部(1分) (2)南北走向(1分) (3)A(2分) (4)B(2分) (5)乙(1分) (6)画在干流最窄处两侧的100米等高线之间(2分) (7)①(1分);①路线的水可以自流(1分)
48、
(1)七(1分) (2)盆地;四川盆地(2分) (3)高(1分);B处深居内陆,夏季光照强烈,空气干燥,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而A处尽管纬度较低,但夏季降水多,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气温低于B处。(4分) (4)水能(1分);西气东输(1分);该工程与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发展战略遥相呼应,促进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推动化学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将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因而,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3分) (5)甲地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流众多,灌溉便利;但光照较弱。乙地地处绿洲,灌溉便利,光照充足,日较差大;但气候干燥,降水较少,风沙危害严重。(6分) 甲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乙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的沙漠化。(2分)
49、33、共24分
(1)与纬线平行;纬度(太阳辐射);与等高线平行;地形(4分) (2)32℃;吐鲁番盆地,海拔低,气候干旱,少云雨,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夏季温度高(3分) (3)等温线稠密处是天山山地,海拔高,气温随高度变化大(2分) (4)汛期长,水量大,流经丘陵山区,水能丰富(3分);夏季丰水,冬季干涸,为季节河(2分);基塘生产;绿洲农业(2分) (5)有色金属矿产丰富;长绒棉;石油(3分) (6)分布平原,沿河流分布;沿绿洲或河流、交通线成点状或带状分布(3分) (7)A地区: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红壤贫瘠;B地区:水源缺乏(3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2
一、经纬网相关知识
1.纬线和纬度
1) 形状: 2) 是否等长: 3) 指示方向:
4) 度数范围: 5) 度数变化规律:
6) 表示方法:北纬-XX° ;南纬-XX° 7) 南北半球分界线:
2.经线和经度
1) 形状: 2) 是否等长: 3) 指示方向:
4) 度数范围: 5) 度数变化规律:
6) 表示方法:东经-XX° ;西经-XX° 7) 东西半球分界线:
8)高纬范围: ;中纬范围: ;低纬范围: 。
9)热带范围: ;温带范围: ;寒带范围: 。
3.各种形式经纬网的判读

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地球的自转
1) 旋转中心轴: 2) 方向: ,从北极上空上看,呈 转;从南极上空看,呈 转 3) 周期:一个 日( 时 分 秒)
4) 速度: 线速度最大, 线速度最小;除了两极为0外,其余的角速度都约为
2.地球的公转
1) 旋转中心: 2) 方向: ,从北极上空上看,呈 转
3) 周期:一个 年( 日 时 分 秒)
4)运行轨道:是一个 ,在 月初,地球处在近日点,其公转速度最 ;在 月初,地球处在远日点,其公转速度最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 黄赤交角:是 和 的交角,其大小为
2) 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
同一时刻,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有 个。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 。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 附近。这使得太阳直射点发生有规律地移动。请在下图中填入节气(北半球)和日期:

A)从 日至 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从 日至 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B)从 日至 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从 日至 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C)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其周期为一个 年( 日 时 分 秒);D)一年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 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有 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有、无)太阳直射。E)若黄赤交角变为30°,此时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为 ,南北极圈度数为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变 ,热带的范围变 ,温带的范围变 ,寒带的范围变 。
三、地球运动(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2)昼夜更替的周期为一个 日,即
3)如何识别晨昏线:
在下图中,用蓝色笔描出晨线,用红笔描出昏线

2.地方时
1)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经度每差15°,地方时相差约 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分钟。由此可得:所求地地方时= ± × 。越东时间越 ,表示的时间的数值越 。所以,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则用“ ”号;若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则用“ ”号。
2)时区和区时
国际上把世界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了 经度,人们把时区的 的地方时做为该时区的统一时间,即区时。中央经线的度数= ×15°。
已知经度,求其所在时区:所在时区的区号=已知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
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地区时= ± 。东区时间早于西区,东区区号越大时间越早,西区区号越小时间越早,所以,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则用“ ”号;若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则用“ ”号。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时刻早 小时,所以180°经线是日期的分界线,是人为界线;还有一条日期分界线是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是自然界线。所以,往东经过人为界线时,日期要“ ”一天;往东经过自然界线时,日期要“ ”一天。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 边偏转,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 方向偏转,而沿赤道运动方向 。

四、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光始终与晨昏圈相垂直,随着太阳直射点的有规律移动,晨昏圈也发生了偏移,同时使被晨昏圈切割的昼弧和夜弧长短发生了变化,即昼夜长短的变化问题。
读图回答:
1)北半球地区在 日时,昼最长;在 日时,昼最短。
2)北半球从 日至 日,昼长夜短,这段时间太阳直射在 半球;从 日至 日,昼短夜长,这段时间太阳直射在 半球。
3)北半球从 日至 日,昼渐长,夜渐短;从 日至 日,昼渐短,夜渐长。
4)在 日时,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上出现极夜现象;在 日时,北极圈上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
5)当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时,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 ,夜晚时间越 。
6)从 日至 日,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变大;从 日至 日,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变大。
7)在春秋分时,全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怎样? 。此时,晨昏圈和经线的关系怎样 。
8)在赤道,一年四季昼夜长短是否有变化? 。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 。也就是说越远离太阳直射点的地方,它的正午太阳高度值越 。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和纬度差的关系是 。有计算公式: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2) 日时,太阳直射点移到最北,即太阳直射在 。此时,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和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差最 ,根据1)可知,这些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值最 ;赤道以南的地区和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差最 ,根据1)可知,这些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值最 。
3) 日时,太阳直射点移到最南,即太阳直射在 。此时,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和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差最 ,根据1)可知,这些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值最 ;赤道以北的地区和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差最 ,根据1)可知,这些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值最 。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
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时间较 ,正午太阳高度较 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时间较 ,正午太阳高度较 的季节;而春、秋季就是夏、冬两季的过渡季节。
北温带的许多国家把 月划分为春季, 月划分为夏季, 月划分为秋季, 月划分为冬季。
2)五带的划分
填入五带名称及其分界线的纬度,并且回答下列问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2-04
纬线 经线(又名子午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 平行 相交
5.经度和纬度(见P6-P7)
经度(子午线) 纬度
划分起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E) 0°纬线以北为北纬(N)
以西为西经(W) 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极) 90°S(南极))
表达方式 度数+W或E 数值+N或S
变化数轴 半球划分 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东半球(20°W-0°-160°E)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
西半球(20°W-180°-160°E) (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
组成的圆圈
例题1
1. 写出A、B的坐标 (A:15°W,15°S B:75°E,0°)
解题方法:
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经纬网中横纬竖经;其他经纬网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
『注: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
2. 判断A、B的半球位置 (A:东半球、南半球 B: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处)
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
②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有两种方法:其一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南方)
解题方法:
① 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东经度大在东,西经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则甲在东乙
在西;丙110°W丁50°W,则丙在西丁在东;戊10°E己40°W,则戊在东己在西;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时,要特别注意两地经度和是否超过180°,若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如:庚100°W辛100° E,则庚在东辛在西)
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
例题2
1.标出C、D的经度
解题思路:由中心的北极点(N)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
由北逆南顺知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
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A的经度为0°,
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自A至C
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向东增
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为西经度90°W
2.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
解题思路如下:
① 判断东西方向: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
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
② 判断南北方向:离北极点 (N)近则为北方,离南极点(S)近则为南方
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
祝你学习更上一层楼!!!
第3个回答  2011-02-03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见P5—P7)
纬线 经线(又名子午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 平行 相交
5.经度和纬度(见P6-P7)
经度(子午线) 纬度
划分起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E) 0°纬线以北为北纬(N)
以西为西经(W) 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极) 90°S(南极))
表达方式 度数+W或E 数值+N或S
变化数轴 半球划分 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东半球(20°W-0°-160°E)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
西半球(20°W-180°-160°E) (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
组成的圆圈
例题1
1. 写出A、B的坐标 (A:15°W,15°S B:75°E,0°)
解题方法:
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经纬网中横纬竖经;其他经纬网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
『注: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
2. 判断A、B的半球位置 (A:东半球、南半球 B: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处)
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
②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有两种方法:其一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南方)
解题方法:
① 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东经度大在东,西经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则甲在东乙
在西;丙110°W丁50°W,则丙在西丁在东;戊10°E己40°W,则戊在东己在西;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时,要特别注意两地经度和是否超过180°,若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如:庚100°W辛100° E,则庚在东辛在西)
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
例题2
1.标出C、D的经度
解题思路:由中心的北极点(N)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
由北逆南顺知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
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A的经度为0°,
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自A至C
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向东增
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为西经度90°W
2.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
解题思路如下:
① 判断东西方向: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
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
② 判断南北方向:离北极点 (N)近则为北方,离南极点(S)近则为南方
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
第4个回答  2011-02-10
地理复习提纲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