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速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2

1. 怎么学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文言文学习方法

古代文言文翻译小技巧

所谓“文言文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那么,怎样正确翻译文言文呢?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留。即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其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分别是年号、人名和地名,翻译时都可直接录用。

2、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故无法译出,翻译时可删出不译。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在“久”之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翻译时可删去。

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庄暴见孟子》)

正确翻译应是: (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注意补充出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4、换。就是替换。在今天,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不可用今义当古义。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又如:

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

句中的“岁”应换成“年”。

5、调。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特殊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及时调整。翻译方法,先调整语序再翻译。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此句可调整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文言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云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顾”是多义词,它的义项共有七条: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但是。h反而,却。在这个句子中用“a”最合适。这也是很多同学不会文言文翻译的重点,这个需要平时的积累,不能速成

7、格。有些文言文有固定的格式,翻译时也有固定的译法。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得无……乎”是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翻译时按固定格式译出。

8、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义,直译会不明确,应当意译。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直译为“连秋天的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为“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这就是“意”译。

在具体翻译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a.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或不需要翻译的词语删除,以便将完全不懂的词语突出出来。

b.将完全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原文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重点实词是得分点、、、

C.最后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通顺流畅。

希望可以帮到您,很荣幸为您服务

3. 文言文积微者速成 翻译

凡人好敖慢(即傲慢,小看的意思)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尽心尽力,重视的意思)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念“硕”),其县(即“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县日也浅,其为积也小。……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荀子@强国》)

】《荀子•劝学》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段富含哲理的话,许多人都耳熟能详。荀子将其涵义浓缩成两个字,叫“积微”。《荀子》下文有两处提到:《强国》说:“能积微者速成。”之所以能“速成”,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缘故,简朴的话语,蕴含着深邃的理思。又《大略》说:“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小”与“大”,“微”与“著”,相反相成,充满了辩证法。湖南大学杨树达(1885—1956)先生,号“积微”,名其书斋为“积微居”,就出自《荀子》。杨先生有制作学术卡片的习惯,“积微”的“微”,就是一张一张的学术资料卡片的积累。杨先生著作等身,其中有四部即以“积微居”命名:《积微居文录》、《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甲文说》等;此外还有三篇《积微居字说》,一篇《积微居甲文说》。(此段说明见:陈冠明《与大学生谈学习——积微者速成》)

4. 怎样快速学习古文,且第一时间反应出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文言文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现提供一些在词汇,阅读以及翻译方面的学习方法,希望你能遵照实行,老师也相信你能做好。

文言词汇学习六法

一、记诵法。

记诵,是学习文言词汇的最基本方法。特别是以下词汇更应记诵。 1.古汉语中为常用词汇,现在却已消亡的。如“朕”古代是指皇帝的自称,可现今却只有“皇帝”一词,而没有“朕”这一说法了。类似的还有:、殂、闾、谪、宦等。 2.现代汉语中虽有此词,但意义却发生变化,古今意义似同而实异。如“涕”古指“眼泪”,今指鼻涕。“信”古义为“真实”今为“相信”、“信任”。“虽”古义是“即使”,今义是“虽然”。

二、联系法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虽有发展变异,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可以今推古。

1.联系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记号为主。如想知“郭”的意思,我们可以联系当今词语“城郭”,其实“郭”即“外城”之意,又如“故”当今有变故、缘故、故意、故乡、故交、病故等词,古代的“故”则集上述“故”的意义于一身。

2.联系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熟语、方言土语等,如“敝”,古义为“破旧”,这一意义至今仍保留在成语“敝帚自珍”之中,“敝”的另一义项是作谦词,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今有熟语“敝人”、“敝姓”。

三.比照法。

该法是利用古汉语中同义词连用、对偶、互文等语言特点来了解古义,如《出师表》中“咨诹善道”中的“咨”、“诹”即为同义词连用,都是“询问”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求”、“责”均为“要求”之意,“全”、“备”均有“完备”之意。 另外把同义词中的不同之处加以比较并编成歌诀来记,也不失为一种迅速有效的方法。如“有声有泪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有声无泪谓之号”。

四、分析法

1.分析汉字。即分析汉字本身的特点来理解其意义。如“监”描摹的是人低头看水盘(古时以水盘为镜)之状,引伸为监督,又如“淼”字是利用古代“三”表多数的特点,表示大水。此外,还可以利用偏旁或推知古词义的范畴。如从“石”的多与“石头”有关,《活板》中“则字平如砥”的“砥”即指磨刀石。 2.分析词汇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确定词义。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的“策”,后面有代指千里马的“之”,所以应解释为“鞭打”。

五、抽绎法

古汉语词汇中,有许多是多义词,逐一记住是很困难的,因此可抓住一个比较概括的意义,然后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再作变化。如古汉语中“为”字是典型的多义词,在初中文言文中仅作动词就有一二十种用法,因此,我们可以避繁就简,只要抓住一个基本义“做(事)”即可。

六、归纳法

与“抽绎法”相反。我们可以把分散于不同课文中的某词汇的不同用法归纳起来,加以比较鉴别,从而全而了解该词汇的意义。如“属”字:(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司命之所属。(3)属予作文以记之。(4)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在(1)中作“类”讲,在(2)中作“隶属讲”,在(3)中同“嘱”,嘱托的意思,在(4)中作“相连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