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灌井点设计应用

如题所述

1.防止井点降水引起沉降的措施

1)可在基坑与相邻建筑物之间设置防水帷幕,如采用水泥搅拌桩、地下连续墙等。

2)减少抽水时间,防止反复抽取地下水。

3)设置地下水回灌系统,使基坑附近建筑物下部的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

2.回灌水系统的设计

在基坑场地外缘设置井点回灌系统,是减小基坑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有效方法。回灌井点是在降水区与邻近建筑物之间的土层中埋置一道回灌井点,采用回灌地下水方法,使得基坑降水井点的影响半径不超过回灌井点的范围,保持基坑附近建(构)筑物下部地基土层的地下水位基本不变。

回灌井点的布置和管路设备与抽水井点相似,仅增加回灌水箱、阀门和水表等。

回灌可采用回灌井点、砂沟、砂井等形式。回灌井点是在抽水井点设置线以外,设置注水井点管,将井点中抽取的水经过沉淀后用压力注入管内,一般采用的压力为100kN/m2。从而形成一道供水墙,以防止基坑外建筑物一侧的土层中地下水位过度下降,而基坑内仍可保持干燥。这种情况下抽水管的抽水量约增加10%,可适当增加抽水井点的数量。

回灌井与降水井的距离不宜小于6m,回灌井的间距应根据降水井的间距和被保护物的平面位置确定。回灌井宜进入稳定水面下1m,且位于渗透性较好的土层中,过滤器的长度应大于降水井过滤器的长度。回灌水量和压力的大小,均需通过井流理论进行计算,回灌水量可通过水位观测孔中水位变化进行控制和调节,不宜超过原水位标高。回灌水箱的高度可根据灌入水量配置。回灌井点布置如5-7所示。

图5-7 回灌井点布置图

回灌水量的计算一般与井点降水计算相同,多采用潜水完整井流公式:

基坑降水设计

式中:Q—回灌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

R—影响半径(m);

r—回灌井点的基坑等效半径(大多线状布置,一般可按长条形计算,r=S/4)(m);

h——要求回灌后达到的动水位(可选保持原地下水位高度)(m);

H—不采用回灌时,由于基坑降水引起的回灌井点处的静水位(m)。

回灌井点的设计可采用本设计软件或相应地下水井流公式,首先计算由于基坑降水引起的回灌井点处的地下水位(公式(4-10))。要求回灌井点管滤管顶标高低于该水位以下1.0m,回灌井点滤管的长度要大于抽水井点管的长度。

单井回灌量可取抽水井出水量的1~1/2,以此来确定回灌井点数量。为了弥补回灌量计算上的误差,应及时观测地下水位变化,适时调整回灌量,使观测井水位基本保持不变即达到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