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兔图体现的哲学原理

如题所述

鸭兔图体现的哲学原理如下:

从心理学上讲,“鸭兔图”是格式塔心理学上的典型例证。它在表明: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只有依存于整体才有意义。而在哲学上,哲学家却以此来思考感觉与认知的关系。

比如,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就借助这个图形来说明:如果同一个对象可以被看成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那么,这就表明知觉并不是纯粹的感觉。我们必须在叙述知觉中注意若干方面。对知觉的报道承受着概念,是对经验与思想的结合。

知觉不是纯粹的感觉。感觉是我们被动接受的,几乎不存在差别。在上面那个实验中,孩子们面对的是同一幅“鸭兔图”,感觉到的东西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在对接受到的感觉材料进行综合认知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有的孩子看成了鸭子,有的孩子却看成了兔子。

也就是说,我们观察事物的过程,同时也是给这个事物赋予意义的过程。赋予的意义的不同,事物向我们显现的面目就会大相径庭。著名哲学家胡塞尔也曾举过一个类似的例子。他说,当我们在蜡像馆中漫步时,我们在台阶上遇到了一个陌生女士。

这是一个在一瞬间迷惑了我们的蜡像。而当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个错觉时,对女士的感知就会转变成对女士蜡像的感知。在这里,感觉材料并没有变,发生变化的是我们的赋予意义的方式。在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总是将它看成我们所期望看到的东西。

这里的期望,是以往的经验给我们的。而经验,并不是个人内在私有的心理状态或过程,而是由人类文化和教育造就的。它们不是任何心理的或生理的因果联系,而是由人类生活形式所建构的概念联系。例如,对于同一图形,文化和教育背景不同的人,看出的东西也就不同。

对于从未见过鸭子的人来说,他就不会将“鸭兔图”看作一只鸭头图。而且,生活形式已经基本上限定了一个人知觉的范围和方式。一个人没有知觉“方面”的能力,不仅仅是因为他缺少想象力,而是因为他没有欣赏深刻的多样生活的文化。

比如,讲一个笑话或者幽默,我们中国人听完可能会捧腹大笑,而外国人听完可能会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在这里,外国人也许并不是听不懂这个笑话的内容,而是因为不了解我们的文化而无法感知其中的“笑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