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不惊人死不休”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拍出了怎样的《兵临城下》?

如题所述

《兵临城下》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佳作。尤其战争场面宏大,细节把握非常的到位,人物之间的感情也刻画的十分细腻。亮点是细节真实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士兵使用的枪械,德军先进的机械化作战武器,康尼上校诱惑小孩的巧克力、罐头、和一小块肉,德军的制服,苏军的军大衣,破败的楼房,泥泞的道路以及永远脏的脸和手无不彰显着这种对细节的追求。

此处详举一例,当赫鲁晓夫训话时,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军官们的帽子颜色为两种,一种为蓝色,其实是当时苏联的内务人民委员会,也就是后来贝利亚领导的特务部门,也是著名的克格勃的前身。绿色帽子则是边防军,隶属于内务人民委员会。

影片对于反派的塑造也是非常到位,反派当然是德国侵略者,但是反派的代表就是狙击手尼康,对于这位人物的刻画,导演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包括的尼康的背景,还有一些关于尼康的故事,都在电影中零星的表现出来了,让我们更加了解尼康。

电影的最后,在瓦西里阻击康尼时,康尼知道自己没了活路,最后一个动作是:向瓦西里脱帽致敬。敌人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朋友,只有势均力敌的人才配当敌人。瓦西里和康尼都是智勇双全的狙击手,在战术上,他们要做的是消灭对方,但在情感上,其实心里都很敬佩对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7

《兵临城下》上映于2001年,讲述的是在斯大林战役中两个传奇狙击手的对决,是罕见的狙击题材的战争片。

亮点一:德国投资、法国导演、英国演员,苏联故事

《兵临城下》是由德国投资方投资、德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英国演员裘德·洛

主演,所以电影虽然立足在苏联这战争正义的一方,却在很多情节上狠狠地“黑”了苏联一把。

电影的开始,在子弹匮乏的前提下,主角瓦西里只领到了五发子弹,没有枪,但是军官在后面举着手枪不准这些新兵退缩。他们就只能顶着德军机枪的扫射下去前进,甚至在丹尼洛夫在提出“造神”之前,苏联军官提出振奋军队气势的方法竟然是击杀逃兵,斯大林也不准平民离开这个战火纷飞的城市。

即便最后苏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电影还是展示了无论正义与否,战争的双方手上都沾满了罪孽的鲜血。

亮点二:英雄对于战争的作用

在苏联气势低迷的情况下,瓦西里被奉为狙击神话,这对于苏联前线的士兵来说无疑是镇定剂,甚至瓦西里还受到了小男孩沙夏一家的欢迎,可以说瓦西里鼓舞了整个苏联的气势。

包括德国传奇狙击手康尼也是神话般的存在,所以他才会被德军派来对付瓦西里。

正是因为类似于瓦西里这样的英雄人物对于战争走向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兵临城下》才会着重笔墨来描绘这两个狙击手的对决。

亮点三:战壕里的爱情

毫无疑问,瓦西里是爱着塔尼亚的,但是他又是自卑的,所以他才会跟塔尼亚说出那个“骡子和狼”的故事。在他眼里,大学毕业的塔尼亚和身为牧羊人的自己走不到一起,两人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但是战争这样复杂的环境下一切皆有可能,塔尼亚反而向往能够持枪冲锋前线,为她的父母保持。对于家国的赤子之心让这两人走到了一起,在战壕里的那场亲昵也称得上战争史上最决绝的激情戏。

可以说,无论是对于战争全面的描述还是狙击手之间惊心动魄的对决,《兵临城下》都称得上是最棒的狙击题材的电影。

第2个回答  2019-10-07
二战的片永远这样让人充满感慨。有人说,我们之所以对战争感兴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经历过战争。亮点是开片的第7分钟就被震撼了,一群新兵蛋子,什么也不懂,被直接送往前线战场。裘德洛的眼神从始至终是空洞的,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前面是敌军的炮火,后背是自己人的枪口,前进或后退都是死路一条。
第3个回答  2019-10-07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精致细腻,而且影片的布景和道具也很能烘托出剧情的气氛,故事的切入点很好,是一部很不错的剧。亮点就是两大狙击高手之间的较量。
第4个回答  2019-10-07
回顾所有战争类题材电影,无外乎都是用残酷的大场面战斗的画面来吸引观众,而兵临城下选择将神秘的狙击手展示给大家,更重要的是对狙击手的专业和细节描写。亮点是在一次行动中,瓦西里的队友,为了让瓦西里在这场终极对决中获胜,自己甘愿做肉盾暴露科宁斯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