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有“杞人忧天”的危机意识?

如题所述

一个管理学家曾说过:“2l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危机是普遍存在的,危机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管理者意识不到危机,危机就会由潜到显,由小到大,愈演愈烈,最后酿成灾难性后果。

很多企业的失败都是缺少危机感导致的,如果管理者在成功时就有点“危机意识”,那么很多经营困难、周转不灵、亏损、濒临倒闭的情况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不会造成毁灭性的危机。

电脑界的蓝色巨人IBM当年的“惨败”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当大型电脑为IBM带来丰厚利润时,整个IBM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氛围中,危机感尽失。可是,市场环境是在时刻变化的,大型电脑也逐渐被淘汰,更轻便、更便宜的小型电脑开始浮出了水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小型电脑了。但是,IBM却对市场出现的新情况不予理睬,没有意识到可能发生的危机,依然沉醉于大型主机电脑铸就的辉煌中,最终让自己陷入了困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蹶不振。

因此,在成功时充满危机感,虽然在世人的眼里未免有些“杞人忧天”,但这对一个管理者来说是绝对必要的,这并不是什么庸人自扰,而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前瞻性眼光,是成功的管理者与普通的管理者最显著的差别之一。

虽然“杞人忧天”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可笑的悲观心态,但在某种意义上,尤其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上,重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是非常必要的。天是塌不下来的,但人却不能没有防范大自然灾难的忧患意识。企业也是如此,最辉煌的时候仍然要想到失败,这样就不会得意忘形,不会忘乎所以,就不会尾巴翘到天上去。

美国的波音公司就具有这样一种“杞人忧天”的危机意识。20世纪90年代初,波音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产量大幅下降,经营绩效滑坡,为了走出低谷,波音公司的领导层决定“以毒攻毒”,在危机面前,自曝惨状,以刺激员工,激发他们的干劲,达到复兴波音的目的。

为此,波音公司自己摄制了一部虚拟的电视新闻片:在一个天色灰暗的日子,众多的工人们垂头丧气地拖着沉重的脚步,鱼贯而出,离开了工作多年的飞机制造厂。厂房上面还挂着一块“厂房出售”的牌子。这时扩音器中传来:“今天是波音时代的终结,波音公司关闭了最后的一个车间……”的声音,并将这则新闻片在公司里反复播放。

这则“企业倒闭”的电视新闻很快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员工们深刻地意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无情,市场经济的大潮随时都会吞噬掉成功的企业,只有不断进取、创新拼搏,才能使企业在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倒闭就会成为无法避免的事实。

正如波音公司的总裁菲利普-康迪特所说:“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确保l0年后还能在电话簿上查到本公司。”波音公司很快就尝到了这一行动的甜头,员工们由于充满危机感而努力工作,节约公司每一分钱,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从而使波音公司的飞机制造变得迅速而有效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这个竞争残酷的时代,任何企业都不能保证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决策者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带领企业走在发展的正途。只有决策者多一份危机意识,多做些危机管理实践,才能给予企业多一份保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