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转型跳槽的指南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如题所述

今年刚好是工作的第十年,部门变了不下五次,岗位似乎没变。办公室管理岗位,有些小职务,基层管理中最高级别的那种,升迁速度在公司同年龄段属于中等偏上。一路经历了迷茫、冲动、焦虑,到现在相对平和专注地提升自己。

开始看透职场中各种曾经的斗争,“嘴上是主义,实际是生意”。不会将工作当做全部,但也不允许工作中的糟心事将内心的一团火普遍,只是让棱角稍微磨平、更好地保护自己。

十年的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迷茫期、倦怠期、探索期、平衡期

1、热血期(1-3年):愣头青的迷茫,拉扯循环

我入职从事的是项目助理,在工作的第一天就确定不能局限在项目调度,所以我抓住一切机会提升专业技能。我热衷和项目核心人员对接,通过“听会/查阅文档-调研-归档-咨询-复盘”的方式,将碎片信息按照主流程归档,将流程具体到岗位、时间、模板和操作系统,对几乎每个规则和字段逻辑都字斟句酌。这个过程在别人看来很复杂,在我看来却津津有味。我将其视作破案,每每理顺一个流程或学到一个新的逻辑,都充满了成就感。

然而,和每个初出茅庐的学生一样,我也有着迷茫期。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现在做的事有什么价值,如果离开这个岗位了我还能干什么。

刚入职的头三年,常常陷入拉扯状态,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前一天低沉、后一天满血复活,如此反复。

2、倦怠期(4-5年):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在工作的第5年动了辞职的念头,因为过去的两年,我所在的部门进行了三次组织重组,平均每年有1个月述职、2个月探路,看不清职业路径让我一度非常焦虑。一个做HR的朋友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理由,组织变更不是常态吗?”。被敲打的我反思许久:第一,部门变更可能是常态,就算换一家,难保不会发生;第二,组织变更,我不是唯一的影响者,甚至不是直接的影响者,你的焦虑是否放大了。几个为什么下来,心态平稳了很多,工作效率也提升了不少,还很幸运地迎来了一波事业上的小高潮。

活是干不完的,问题是解决不完的,现如今,遇到不顺心的事,出现倦怠甚至辞职的念头,我会很熟练地执行 “三步走”,评估具体问题、问题是否不可避免、对我手头工作的影响,化繁为简,各个击破。

①我现在到底遇到了哪些糟心事?

②如果离开这里,这些操心事就不存在了吗?

③这些糟心事,对你到底有什么实质影响?

3、探索期(6-8年):找到兴趣点,厚积薄发使其产生价值

挖掘自己的兴趣点,寻找工作中相对感兴趣的内容,在此领域不断深挖,逐渐培养核心竞争力,让工作的日子越来越有意思。

(1)机缘巧合

在我工作的第六年,公司开展了一个大型的信息化项目,和我们关系不大。唯一一次参与就是,某组数据咨询顾问怎么核对都不对,然后甩给我纠错。因为比较懂业务,所以三两下就找出了问题所在。

就是这次偶然的数据纠错,让我发现,数据可以暴露出很多流程问题,无论流程分析还是数据分析,都像破案一般有意思,被激发兴趣的我充分发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主动学习更多业务细节。

(2)日积月累

早期我使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主动学习多种公式,随着数据量增多,开始自学SQL,因为有目标,所以学起来也津津有味。

当然,有大概1年的时间,我主动探索的这些知识没有任何用处。但是我坚信,细节储备决定了工作深度,就算不能直接在领导面前体现价值,已经到手的知识、培养起来的思维方式,都是自己的财富。

(3)小有所成

所幸并没有等多久,在第7年的时候,我承接了一个数据化项目的二期,前期所有的知识一点没浪费,全部用上了,甚至会觉得自己了解得还不够细。在第8年时,又承接了另一个流程优化项目;并且多次帮助自己在公司领导随机问细节的时候,帮助部门化险为夷。

伴随着两个项目的顺利完成,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波小高潮,1年半的时间连升两级。

(4)突然开窍

需要单独点出来的事,这波小高潮,并不完全得益于专业知识,还包括和领导的和睦相处。这一年我突然开窍了,明白以前自己是个一门心思铺在工作上的愣头青,从来不主动和领导汇报,甚至还会和领导当面顶嘴。而领导一直对自己是包容、忍耐的态度,几次涨工资,都给我按照最高幅度争取的。突然开窍之后,我主动和领导汇报工作、对他安排的工作做得又快又好,很快成了他口中那个“一点就通”的“专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0
第一点:目标

我们在面临转型的时候,也许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是什么,也可能会面临很多不同的方向。通过霍兰德测评,初步探索一下自己职业兴趣倾向,这可以让我们看到职业发展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点:优势

优势就是在一项具体的任务中持续交付近乎完美的积极成果的能力。

优势就是我们擅长,相比于平均水平要好很多的特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获得更多机会和资源。

第三点:价值

价值意味着对你来说一件事的重要性,或者说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自己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己不喜欢的,但是对于自己真正喜欢的却不知道。
第2个回答  2023-03-10
做好规划后再跳:我们最好做好规划后再跳槽,不要没有任何规划随意性跳槽,那样只会让我们始终处于跳槽状态,一跳再跳,没有明确的目标。

  不要让公司的人知道:当我们想跳槽的时候,不要让公司的人知道,公司的人知道的话,往往最终领导也会知道,领导知道后会对我们有一些提防,不会再委以重任和加薪。

     不要单纯的为了薪水而跳槽:跳槽的时候不要单纯的为了薪水而跳槽,企业实力、个人发展机会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未来的好发展才能带来高薪水。 不见到新的offer通知不要跳槽:再跳槽时,尽可能的拿到新公司的offer时再选择跳槽,不要没有拿到就跳,未发给你offer前,都不算正式要你。
第3个回答  2023-03-10
1.行业不变,职能不变,只换公司。
2.行业改变,职能不变。
3.行业不变,职能改变。
4.行业和职能都转变 。
四种模式的风险性
4>3>2>1
四种模式的区别性
1.行业,职能都不变,只变化公司,属于一般性的跳槽。
第4个回答  2023-03-10
今年刚好是工作的第十年,部门变了不下五次,岗位似乎没变。办公室管理岗位,有些小职务,基层管理中最高级别的那种,升迁速度在公司同年龄段属于中等偏上。一路经历了迷茫、冲动、焦虑,到现在相对平和专注地提升自己。

开始看透职场中各种曾经的斗争,“嘴上是主义,实际是生意”。不会将工作当做全部,但也不允许工作中的糟心事将内心的一团火普遍,只是让棱角稍微磨平、更好地保护自己。

十年的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迷茫期、倦怠期、探索期、平衡期

1、热血期(1-3年):愣头青的迷茫,拉扯循环

我入职从事的是项目助理,在工作的第一天就确定不能局限在项目调度,所以我抓住一切机会提升专业技能。我热衷和项目核心人员对接,通过“听会/查阅文档-调研-归档-咨询-复盘”的方式,将碎片信息按照主流程归档,将流程具体到岗位、时间、模板和操作系统,对几乎每个规则和字段逻辑都字斟句酌。这个过程在别人看来很复杂,在我看来却津津有味。我将其视作破案,每每理顺一个流程或学到一个新的逻辑,都充满了成就感。

然而,和每个初出茅庐的学生一样,我也有着迷茫期。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现在做的事有什么价值,如果离开这个岗位了我还能干什么。

刚入职的头三年,常常陷入拉扯状态,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前一天低沉、后一天满血复活,如此反复。

2、倦怠期(4-5年):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在工作的第5年动了辞职的念头,因为过去的两年,我所在的部门进行了三次组织重组,平均每年有1个月述职、2个月探路,看不清职业路径让我一度非常焦虑。一个做HR的朋友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理由,组织变更不是常态吗?”。被敲打的我反思许久:第一,部门变更可能是常态,就算换一家,难保不会发生;第二,组织变更,我不是唯一的影响者,甚至不是直接的影响者,你的焦虑是否放大了。几个为什么下来,心态平稳了很多,工作效率也提升了不少,还很幸运地迎来了一波事业上的小高潮。

活是干不完的,问题是解决不完的,现如今,遇到不顺心的事,出现倦怠甚至辞职的念头,我会很熟练地执行 “三步走”,评估具体问题、问题是否不可避免、对我手头工作的影响,化繁为简,各个击破。

①我现在到底遇到了哪些糟心事?

②如果离开这里,这些操心事就不存在了吗?

③这些糟心事,对你到底有什么实质影响?

3、探索期(6-8年):找到兴趣点,厚积薄发使其产生价值

挖掘自己的兴趣点,寻找工作中相对感兴趣的内容,在此领域不断深挖,逐渐培养核心竞争力,让工作的日子越来越有意思。

(1)机缘巧合

在我工作的第六年,公司开展了一个大型的信息化项目,和我们关系不大。唯一一次参与就是,某组数据咨询顾问怎么核对都不对,然后甩给我纠错。因为比较懂业务,所以三两下就找出了问题所在。

就是这次偶然的数据纠错,让我发现,数据可以暴露出很多流程问题,无论流程分析还是数据分析,都像破案一般有意思,被激发兴趣的我充分发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主动学习更多业务细节。

(2)日积月累

早期我使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主动学习多种公式,随着数据量增多,开始自学SQL,因为有目标,所以学起来也津津有味。

当然,有大概1年的时间,我主动探索的这些知识没有任何用处。但是我坚信,细节储备决定了工作深度,就算不能直接在领导面前体现价值,已经到手的知识、培养起来的思维方式,都是自己的财富。

(3)小有所成

所幸并没有等多久,在第7年的时候,我承接了一个数据化项目的二期,前期所有的知识一点没浪费,全部用上了,甚至会觉得自己了解得还不够细。在第8年时,又承接了另一个流程优化项目;并且多次帮助自己在公司领导随机问细节的时候,帮助部门化险为夷。

伴随着两个项目的顺利完成,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波小高潮,1年半的时间连升两级。

(4)突然开窍

需要单独点出来的事,这波小高潮,并不完全得益于专业知识,还包括和领导的和睦相处。这一年我突然开窍了,明白以前自己是个一门心思铺在工作上的愣头青,从来不主动和领导汇报,甚至还会和领导当面顶嘴。而领导一直对自己是包容、忍耐的态度,几次涨工资,都给我按照最高幅度争取的。突然开窍之后,我主动和领导汇报工作、对他安排的工作做得又快又好,很快成了他口中那个“一点就通”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