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李耳是孔子的老师,那么儒家学说中有没有道家的影子?

如题所述

李耳,一般来说指的是道家老子,而关于孔子和老子之间的关系,有说法认为孔子曾拜学、问礼于老子,而有相关记录显示,老子面对远道而来的孔子也真诚地给出了三条蕴含哲理的建议。

于此,是不是证明老子就是孔子的老师了?

如果关于孔子拜学于老子一事的记录是真的话,那么指点过孔子的老子也算是孔子的老师之一。但是实际上,对于孔子问礼或拜学于老子一事,学术界的不少学者还是持怀疑意见。

有学者怀疑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件事,是后世道家尊崇者为了抬高道家老子地位而“杜撰”的,不过这种怀疑的“证据”更多是推理,不可完全推翻孔子问礼老子这件事。所以,若不是专门研究道家思想需于学术上保持高度严谨的学者,面向大众,还是没有抹除掉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说法的。

至于儒家学说中没有道家的影子?颜小二觉得不见得是这样,比如儒家讲求“度”的“中庸”和道家“反者道之动”中揭露的“适度”原则,二者对规律的揭示有殊途同归之妙,这一点值得细品。

1、孔子是不是向老子问礼过?老子是不是孔子的老师?

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件事,《庄子》一书中的相关记录比较多。而且《庄子》一书中讲到孔子求教于老子的事情并非一处两处。这里就简单举个例子吧。

比如《庄子》第十一章天运篇大致讲51岁孔子因在“求道”上遇到瓶颈,去拜访老子。孔子请教老子,表明自己做了很多事情期待可以“得道”,但却总觉得无法获得“道”。

针对疑问,老子告诉孔子,道本就不是“有形的”,何谈获得?

言外之意,庄子是借这个故事告诉世人“得道”靠的更多是悟。毕竟说出来的“道”、被记录的“道”、可传授的“道”,就不是“道”了,这也应了《老子》一书中开头那句经典的“道可道非常道”。

那么《庄子》一书中的记录就是事实吗?

我们知道,庄子喜欢用各种寓言故事来表达他的观点,其中许多故事还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比如知北游中由鲲化成的那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再比如被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开七窍而死的中央之帝混沌。

《庄子》一书中的故事,有些一眼就看出不是真实的,于此,对于书中记录的关于孔子请教老子的事情,有许多学者根据庄子行文特点,推断庄子记录的孔子与老子的交流,只是庄子的寓言。

但记录孔子老子二位圣人见面的,并不是只有《庄子》一书。在《孔子世家》中也记录了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值得注意的是,《庄子》书中向老子请教的孔子已经年过五旬,而《孔子世家》中向老子请教的孔子还属青壮年。这也大大加大了后人对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事件的怀疑。

当然,怀疑归怀疑,这并不妨碍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被广泛传开。而且在汉朝时期,孔子见老子一事就已经被古人以画的形式留在了石头上;同时,清代《汉射阳石门画像》的拓片作为珍贵文物保留在江苏宝应博物馆中,这幅画上,也呈现了孔子见老子的生动景象。

于此,我们可以判断,后世历代王朝的大多数儒家学者对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属默认态度。基于这种默认,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书中记录事情是真,那么老子确实也算孔子的老师了。

2、儒家和道家思想真的没有共同点吗?

颜小二曾认真研读过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也细细品味过道家老子经典《老子》一书,同时也读了相关解读二位先贤思想的书籍、论文。

二人学说的风格初看迥然不同,就像儒家和道家的“气质”在某方面截然相反一样,但是,深刻揣摩之下,颜小二却惊喜地推敲出了孔子、老子在思想观点上的共同点,继而不得不叹一句“精妙”。

孔子最让颜小二受益且惊艳的观点之一,在于其“中庸”思想,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孔子之“中庸”思想中,有“适度”的意味。这种适度,绝对不是肤浅的“折中”,而是根据事态的灵活变化,抛却人于心性上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主观臆断,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实事求是作出最适合的决定或选择。

这种“决定或选择”有时候为思维功利之大部分人所不理解,有时候还会让自己“狼狈不堪”、“惶惶若丧家之犬”。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背后,不是因为孔子“固执”,而是因为他在践行“中庸”,在“心怀天下”的态势之下,做“应为之事”。因为他“心怀天下”,这种“中庸”让他的目光不会拘泥于一个时代。于此,“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黑夜”这一说,不是过誉。

而与孔子的“中庸”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在颜小二看来,当属道家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观点。

道家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极盛的时候,事物发展就会走向衰败,而在最低谷的时候,事物又会渐渐向上发展。于此,我们不难推理,因为“反者道之动”中揭示的物极必反,对于这种规律的把握,我们当明白“物壮则老”的危险,于此懂得“适度”。懂了“适度”,人便不会在过度的“求高求远”中摔得一败涂地。而道家“反者道之动”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为人处世,还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道家老子的精妙。

也就是说,以孔子中庸、老子“反者道之动”为例,我们不难发现,道家老子和儒家孔子在思想的根本观点上有“重合”的地方,这也是他们的共通之处。

3、有共通之处的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观点,为什么看起来差距这么大?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老子和孔子思想观点之所以看起来这么“天差地别”,原因在于老子的理论抬得“太高”,孔子的理论则显得“太落地”。

道家老子能够抛开具体的范围,超越常人难以超越的局限,以近乎“上帝的视角”俯视“人间”,继而发现的“规律”。在这种高度下,老子得出的理论便相当“抽象”。且不说将这种“抽象”规律表达出来有多难,有老子这个“视野”,就是十分罕见的事情了。这是老子近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本事”。

但是,能把非常抽象的理论落地,以接地气的方式普及给理解力各异的百姓,并且百姓能根据自己思想深度的深浅获得不同的收益,便是孔子的“本事”。

孔子的议论许多时候都有范围,有大前提。这种大前提说是“恢复礼制”也好,说是“修身养性治国齐天下”也罢,抑或者说是“仁者爱人”,孔子提出的理论,大多可以看到其目的和对象,这是孔子的“接地气”。虽孔子的理论在高度上可能比不上老子,但是深究之下,二者观点源头的哲理是类似的。

简单来说,孔子、老子的思想观点,并非看上去那样属于相对立的两面,他们的观点在于源头上的哲理有重合的地方。只是孔子以“接地气”的方式表达,显得比较“积极入世”,而老子则站得比较高,描述也更加“抽象”,相较而言,其“顺势而为”下的“无为”,便有些“隐于世”的意味了。大家可以体味一下。

参考资料:《孔子传》、《论语》、《老子》、《老庄新论》等。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9
在我看来,儒家学说里其实是有一些道家的影子的,而且基本上有一些地方都是互通的,可以说我国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第2个回答  2021-05-29
有,这是因为这两种学说突出的时间是差不多的,而且他们在理论方面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交融的情况。
第3个回答  2021-05-29
有的。有一些东西还是一样的,是有一些相通的地方的,各种学说也是有着一些共同点。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