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如题所述

(一)家庭环境不和谐
  当前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社会中下层群体的家庭,单亲再婚家庭或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占18.27%,学生及其家庭的生存状况处于相对弱势,具有明显的不和谐特征。
 
 1.由于家庭中父母不和、关系失调,使孩子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之中,形成孤僻冷漠、自私偏执、玩世不恭等不良性格特征。
  
2.由于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要,孩子也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对家庭充满怨恨和敌意,有的产生逆反心理,有的感到自卑,把对家庭的不满转向社会,形成反社会倾向

 3.由于中职学生的父母多数仅有中等以下文化水平,工作岗位主要集中于工人、个体户和办事员,有些父母有喝酒、赌博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的素质,对孩子产生一定影响。
 
 (二)教育方式不恰当

  1.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的家长以自己工作繁忙为由忽略孩子的沟通诉求,有的在和孩子交流时不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往往不能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从而导致亲子关系不协调。
  2.期望值出现两极分化。有的家长把中职教育视为是一种低层次教育,不认可中职生的发展前途,读职业学校只是混时间,拿个文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责任就是交钱,忽视对孩子的感情投入和精神关怀。更有些家长完全把孩子的教育交给学校,对孩子采取放任自由、撒手不管的态度。

  (三)家校联系不密切
  我们通过个案访谈,了解到目前中职校家校关系中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家校合作肤浅表面、流于形式。由于一些中职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低(问卷统计48.72%的学生家长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出现学生有家无教的现象。学校和家长之间也缺乏相互理解与信任。
  2.家校合作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许多学校成立的家长学校,很少形成系统的培训课程。一个学期开一、二次家长会,都成了学校的工作报告会、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的通报会,缺乏家校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6
2015年起,北京市教委启动教育改革“贯通培养项目”,项目以北京市户籍初中应届毕业生为招生对象,旨在通过“2+3+2”(2年高中教育+3年高职教育+2年本科教育)的“贯通”培养模式,构建起高中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和本科教育相互衔接、阶梯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首都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作为首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试点院校,我校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五所市属本科院校以及国外应用技术大学联合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并负责前五年高中和高职大专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存在着学习主动性不强、意志力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弱等问题,尤以“贯通培养内培班”(以下简称“内培班”,是指学生在国内攻读本科)的学生表现最为突出。同时在2016级“内培班”年级组召开的几次家长会上,学校普遍感到,学生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关。2016级“内培班”学生共计570人,年龄均在15~16岁,来自全市215所初中,中考分数在430~530分(此成绩在北京仅能就读普通高中),因此他们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此类学生的状况。为深入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笔者采取问卷调查及电话、微信访谈的形式,对部分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调研。其中针对学生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94.3%;通过电话、微信访谈学生83人,家长45人。调研问卷在综合借鉴他人问卷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编制而成。从参与调研的学生基本情况来看,家庭住址在市区和郊区县的分别占48.5%和51.5%;独生子女家庭占95.0%;双亲健全家庭占91.0%,单亲家庭占9.0%;家长学历在中学及以上的占75.0%,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占43.0%;家长职业中,工人占46.0%,农民占26.0%,公务员占17.0%,其他占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