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东大的啊……泪奔……
年节食俗的文化特征:
(一)多元复合
多元复合首先体现在参加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涉及到社会各层面。每逢年节,无论城乡,官民、贫富、老少都要进行各色各式的饮食文化活动。节日期间,合家团聚,欢庆一堂。若遇重大节日,则整个社会作出反应,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人们互相拜贺、宴饮、交际往来。其次体现在文化活动的多种功能上。它往往融合了农事、娱乐、饮食、交际、信仰等多种功能,如大型车节春节、
元宵、清明、
端午、中秋等即是如此。而这些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往往与民间祭祖祀神、新友团聚、
社会交往、年节娱乐等活动,相互有机结合,从而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生动的社会画面。第三体现在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上。年节饮食文化中融入了农耕文化、原始宗教文化、
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等,令节日食品、
节日文化变得丰富多彩。
(二)崇祖好祀
由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孤立闭塞性,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大自然极易产生敬畏;再加上宗教信仰的桎梏,统治者装神造神的愚弄,古人更是虔信万物有灵;加之中国人有崇祖好祀的传统,因此民间常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年节的祭祀和铺张上面,以乞上苍保佑与神灵的庇护。每逢年节,人们特意烹制专门的美味佳肴,以示对祖先神灵的虔诚祭祀,同时对现存长者毕恭毕敬,以示敬诚。
(三)讲求功利
人们在节日中的饮食活动无不透着趋利避害的功利性。如过年要吃年糕,寓年年高,吃鱼,寓年年有余;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团圆美满;端午节吃粽子、咸蛋以强身,求子;中秋节吃月饼寓示团圆,“摸秋送瓜”以求子;
灶王节供灶糖为的是
灶王爷不讲人间坏话,以求来年风调雨顺;除夕吃团年饭以示一家人团圆、幸福美满。一些祭祀活动也是为了神灵的庇护,以求一家老少平安。
(四)异乎寻常
古代中国普通居民的饮食水平是相当低下的,平日很少吃荤。丰收年景大抵只能吃饱饭而已,若遇灾年则果腹都十分困难,只能是“糖菜半年粮”。节日饮食相对充裕得多,有些地区称“年饭”和
农历七月十五的“月半饭”为一年中的两餐饱饭,虽有些夸张,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与节日饮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节日饮食是各家饮食生活水平能达到的高或最高水准。另一个异乎寻常的是人们在过节时的心态,只有年节才可以舍展一下筋骨,松弛一下神经,异常行为易于出现。如过年允许小孩喝酒、老人簪花,团年饭可以大吃大喝,而且提倡剩饭,这些在平时是不正常的,但在年节却视为合理。
(五)区域差异
中国古代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还存在着一事实上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如北方有填仓节、
龙头节等饮食文化活动而为南方少见,南方盛行的春社饮食文化活动在北方却不流行。同一节日的饮食文化活动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小的差异。如元宵节北方多“走百病”,南方盛行迎神赛会;浴佛节南方好做“乌米饭”,也与北方有异。
(六)功能显著
传统瓶子日有显著的社会功能。人们通过宴饮以及一系列节日活动,可以加强新族间的联系,调节
人际关系;整合社群及社会集团的意识,使部族团结一致,提高生存竞争能力;调节和改善饮食生活;提供社会交和择偶机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改进菜品制作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