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其中"入日"的"入"怎么解释才好呢

于“入日”。这是认识该神话的又一关键。前人多据字面意义提出不同解释,故尔将入日解释成进入太阳,大概这太荒诞不经,故又解作“及于日将入也”(郭璞说)。袁珂先生从之。其实这种认识与神话本义相悖不协。虽然神话本来就未免荒诞,但即使如此,这种解释也不通。既然夸父已经进入太阳,又何来“不量力”之叽嘲呢?又何来“饮于河渭”、“北走大泽”之举呢?其它对“入日”的解释,或谓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好像被融化了,消失在西方天际,与字面意思相去甚远。或谓“入日”是夸父到了殒星坠落地面后形成的大圆坑,虽想法新奇,但难以让人信服。或谓“入日”是追测日影一直到日落时候,近是。我以为,“入日”就是古时的“入日”祭祀,这从典籍及甲骨文中可得到很好的证据。

《尚书·尧典》:“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纳日”,即“入日”。《史记·五帝本纪》正作“入日”。纳日即“以殷仲秋”的祭礼,同时还有观察秋分时节日影长短的实际意义。《五帝本纪》作“以正仲秋”,即此义。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出日”与“入日”(或连言“出入日”)的记载。据宋镇豪先生的考证,有以下数事与本文密切相关:(1) 甲骨文的出日、入日与《尧典》的“寅宾出日”和仲秋“寅饯纳日”意义一致,是祭日出与日入的祭仪,同时,它已类似于后代登台 日的祭祀,是测日影序四时和四方的行为,带有测度日影的早期天文学性质;(2) 商代“出日”与“入日”,有其比较固定的日期与地点。通常在春秋季的相关月份内举行。有一例卜辞说“出日”在禺地,与《尧典》东方禺夷相同。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6756.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16
尚书·尧典》:“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纳日”,即“入日”。《史记·五帝本纪》正作“入日”。纳日即“以殷仲秋”的祭礼,同时还有观察秋分时节日影长短的实际意义。《五帝本纪》作“以正仲秋”,即此义。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出日”与“入日”(或连言“出入日”)的记载。据宋镇豪先生的考证,有以下数事与本文密切相关:(1) 甲骨文的出日、入日与《尧典》的“寅宾出日”和仲秋“寅饯纳日”意义一致,是祭日出与日入的祭仪,同时,它已类似于后代登台 日的祭祀,是测日影序四时和四方的行为,带有测度日影的早期天文学性质;(2) 商代“出日”与“入日”,有其比较固定的日期与地点。通常在春秋季的相关月份内举行。有一例卜辞说“出日”在禺地,与《尧典》东方禺夷相同。
第2个回答  2007-05-23
入:是赶到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