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臧克家《三代人》和顾城《一代人》主题的异同

急!谢谢

臧克家的诗是酝酿于抒情之中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的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关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总结。《三代》这首“极顶真”的抒情短诗就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

《三代》这首诗二十一个字,三个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祖孙三代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图画。诗句看似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实则意味无穷,言简意丰。全诗运用了一组排比句,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诗中“洗澡”一词使人联想到孩子的稚气,但也同时可以想见到农民的贫困。“流汗”一词是作为农民辛勤劳动的表现,然而“汗滴禾下土”的结果并未能使他们摆脱贫困,不仅使人为之不平,为之扼腕。“爷爷”在土里葬埋这一结局与一般人归宿无不一致,然而此时此景,此情此理,很是让人在同情怜悯之余若有所思。“土里”一词重叠出现浸透着辛勤劳作的农民对土地的执着追求。从诗人笔下的这幅祖孙三代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图画,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命运,而是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农民命运的集中概括。由此,这首诗歌就有了深刻的内涵,就具有了诗人哲理性的思考,所以说诗虽短,但意无穷。诗中那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那世世代代与土为伴的艰辛,那“寿终正寝”葬埋的悲凉,强烈的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深深的扣击着人们的心扉。

在写法上,诗人不作修饰与形容,以极其质朴、简洁的文笔,紧紧扣住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今天“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该“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时,“爸爸”也早已年老力衰,榨尽了身上的血汗,又将“在土里葬埋”了。诗里边既有诗人对农民的同情,更有对农民的礼赞。诗人感慨无限而又深藏不露,下笔简洁质朴而又内涵深厚,使得这首诗成为他反映农民生活的一首杰作。
顾城,中国朦胧诗的代表人之一,他少年时随父下放到农村,艰苦的岁月并未磨灭诗人的一颗童真纯净的性情,反而加深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诗歌也打上了浓重的童话色彩,被誉为“童话诗人”。《一代人》,也已成为整整一代青年人追寻理想的精神画像。
一代人,宏大而深沉的题材,而且是经历了十年“黑夜”磨难的一代人,沉闷黯然的思想、压抑已久的呐喊急待迸发。如何用诗歌来表现呢?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围炉诗话》),诗歌贵在简约,以短小的篇幅,展开宏大的场景,则要求诗人具有捕捉和经营意象的本领,只有这样,诗歌创作才能收到以少胜多、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朦胧派”诗歌,打破了“红旗飘,战鼓擂”喊口号式的政治说教,而是大胆地运用想象,从捕捉意象入手。“黑夜”、“眼睛”、“光明”生活当中普普通通的现象,诗人却赋予它们及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考。而“眼睛”用黑色来修饰,与“光明”形成强烈的对比,真是点睛之笔,看似不经意的自然描述,却是蕴涵了诗人的哲思。任何时代都会留下痕迹甚至创痛,而这一代人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同时又铸造了这一代人的叛逆精神,这种叛逆精神,经过人们长期痛苦的思考后,聚集起来力量,诗人正是这股力量的思想者。
诗人用浅显而通俗的语言,营造了“朦胧”的艺术氛围,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语句环境,构成了很大的阅读张力,引发读者的广泛思考,从而悟出了朴素而深远的道理。读者在阅读中,没有任何语言上的障碍,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流弊,从而还诗歌以本真的形态。诗中的意象渗透着诗人的情感和思考,既不是纯概念的说理,也不是直抒胸臆的抒情,达到了“单纯”与“丰富”的统一,这是诗歌的特性所决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12
不相同
第2个回答  2007-05-15
不相同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