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

如题所述

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如下:5290元/月。

大学毕业选择方法:

1、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对社会和自己的未来是充满希望和各种憧憬的,希望快一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会选择自己等待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者直接创业。

其实这种操之过急的心态,会让大学生流失很多工作机会,其实想完成自己的梦想是对的,可是必要的工作经验也非常重要,先选择就业,摸清社会中的人情世故,为自己今后选择喜欢的职业,甚至是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倡自主创业:

如果能力强的大学生,在大学一毕业就选择自主创业的当然也不在少数,因为现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加上大学生本身文化程度、创新思维、社交活跃度等能力比较强,再加上对实现梦想的渴望,自主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也未必不是一条可行之路。

但是其过程一定是艰辛的,必须做好失败的准备,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且越挫越勇。

3、走向基层和农村:

在我国目前来说,还有很多贫困山区以及基层组织需要高文化教育的扶持,而作为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如果有着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高度觉悟,下基层帮扶农村的职业也是不错的职业考虑,虽然辛苦或者会离家远,可是每一份职业只要是正当的工作,都值得去尊重和努力。

4、发挥专业所长:

对于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毕竟四年的术业专攻对一个人来说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而且无疑这种选择也是很保守的选择,因为自己的专业不管喜欢与否,起码四年的学习下来是熟悉的,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有利于自己发挥特长。

5、多种选择多种考虑:

在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同时,多在自身的优势上给自己多一点的职业考虑与选择,一种选择失败后还有另一种选择,在梦想的道路上给自己多铺一条路,不要好高骛远,脚踏实地的做好就业前的准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04

6月13日,《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正式发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较2020年增长9.7%,增幅较疫情前的2018年、2019年有所下降。疫情影响下,大学生薪资增速放缓。2020-202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起薪平均涨幅(本科:4%,高职:3%)低于疫情前的2018-2019届的起薪平均涨幅(本科:7%,高职:6%)。2021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为5833元、4505元,均明显高于城镇居民2021年月均可支配收入(3951元)。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就业毕业生薪资较高。不同区域的薪资水平差异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应届生在长三角(2021届本科:6484元,高职:4984元)和珠三角地区就业的薪资水平(2021届本科:6431元,高职:4748元)始终保持领先。

  起薪涨幅方面,陕甘宁青地区起薪(本科:2020届、2021届分别为4836元、5172元,高职:2020届、2021届分别为3724元、4025元)涨幅较大,2021届本科、高职较2020届的涨幅分别为7%、8%,但薪资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IT业持续领跑行业薪酬榜,但涨幅偏低。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平均工资来看,不管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IT业均为最高。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月收入持续较高(2021届本科:6781元,高职:5023元),但2021届毕业生起薪涨幅(本科:5%,高职:4%)低于全国平均(本科:7%,高职:6%)。

  本科计算机类、高职铁道运输类专业月收入较高。2021届本科计算机类、高职铁道运输类专业月收入较高,分别为6886元、5280元,但是其起薪涨幅较小(较2020届的起薪涨幅分别为1%、3%)。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材料类、矿业类、电气类专业(较2020届的起薪涨幅分别为9.0%、8.8%、8.5%、8.0%),以及高职食品工业类、自动化类、通信类、农业类专业(较2020届的起薪涨幅分别为9.2%、8.3%、8.3%、8.0%)月收入增长较快。

  2021届毕业生月收入较高的前10个专业名称见下表。

  注意点:大学生薪资增速放缓。高校可结合不同专业特点、行职业去向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心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