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原诗及分析

如题所述

《虞美人》赏析及思索

虞美人宋。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人。曾存词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虽然存量不丰,但是李煜已可以凭这些不朽词作流传于文坛了。李煜的词可分为两个阶段两种风格,初期他的词作极尽绮丽奢华之能事,可以说是柳永等人柔词风格的始祖,但是当他沦为亡国之君被软禁之后,李煜的词风大变,此变并非形式之变而是内涵之变。这首《虞美人》便是作于他被囚之时,也是这种变化最显著之作。
整首词可分为两段鉴赏,前三句为首,末一句为尾。且看前三句,“春花秋月”,单是这四个字已足可引发多少词人的无限遐思了,但是在此词首句却直言到“何时了”,并用“往事知多少”来表达了对现时美景的不屑。次句先言“小楼”再忆“故国”,即便是报春信的东风,对于身在孤狭小楼身受软禁的作者也不过是掠过心尖的一丝寒意,更是让他有了“不堪回首”之念。既思起故国,自然想起当年“雕栏玉砌”的华美宫室和秀美“朱颜”,故国无恙可叹物是人非,怕是自己终生也无福消受了。前三句中,作者眼观美景思及己身,心中不免油然而生亡国之叹感慨之悲,但是仔细的分析李煜所思所念,却尽是当年避居江南割据一方之时的奢靡享乐,他所惆怅的并不是国破家亡,而是无法再享纸醉金迷的荣华。一个亡国之君身处桎枯之中感悟的不是失国之痛却是这些东西,李煜确实不是做国君的材料,若不是他在文艺上的天赋,怕是可与刘禅比肩了。
且不论他的思绪是否符合为君之道,此词的最末一句可说是千古绝唱,此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是李煜毕生词作的精华所在。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同是以水喻愁的诗句,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李煜于此一句中虽仅仅展示了他无尽忧愁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使读者从中取得了心灵上的呼应,人的愁思固然内涵各异,但都可借用此句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谁到忧愁之时不是觉得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来,无可抵挡呢?李煜于词尾的扪心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无怪此词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对于李煜此人,作为政治家他是完全的失败,但是作为文学家他却得到后世景仰,正如后人的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由李煜,我所想的却是政治与文艺的关系。李煜的词,绝少有忧国忧民的政治理念,他只讲求词的本身的美感,断不会为强言国事而打破词韵平仄(这也是我不喜辛词的原因之一),因此他的词篇篇美仑美奂,都是艺术上的精品。这种思想便是“为艺术而艺术”,这才应该是艺术者的最高理念。文为什么一定要“载道”呢?艺术的历史远比政治要早,人类尚在朦胧时便已知道了用舞蹈表达情感,说艺术出现是为政治服务那完全是狡辩。艺术的作用应该是表达人心中最真切的情感而不是表现代表着人性丑恶的政治,如果要在艺术中强加上沉重的主题,这“艺术”已不是艺术,而已沦为了丑陋的工具。倘若李煜的词里通篇是悲亢亡国之痛或是感慨不能与天下争,那么今世艺术史上的李煜,就不过是一个三流的爱国词人罢了。

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作者能诗能画,只可惜政治上无所成就。本是一国之君,只因一个黄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个“肉袒以降”成为一介阶下囚。七夕之夜,看汴京车水马龙,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作者慨叹时光太慢。大概是俘前宫里浮华生活使他不思进取。�
“往事知多少”长叹一声,开始回忆往事的美好。李商隐有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为慨叹去日美好,来日不多,美好的往事只能成为追忆,当时却只是惘然虚度。�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冰凉的东风吹破寄身的小楼也吹破作者思旧的美梦。七夕之夜,正是群星闪烁,人间欢笑何多。离开金陵(南京)来到汴京(河南开封),昔日贵为一国之君,而今只有抬头看看天下共有的一轮明月,思念故都。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思乡的人的诗词中总因月而起思乡之情。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李煜的“月明中”与以上二人不同,李白是潇洒,苏轼豪放而豁达,李煜剩下的只有凄清与无奈。他乡与故乡,可能唯一相同的只有月亮。故国只能回映在汴京的月面中。“举首见日,不见长安”和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有花纹。试想一下,汉白玉制成的台阶栏杆,辉映着清冷的月光,是一幅多么冰冷的图画啊!作者回想故国的宫殿,却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凭记忆来诠释,这样的痛楚,不是陆游的“中原北望气如山”,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只是独属于李煜的满目伤怀,下阕主要写对故国的追思和亡国的苦愁。“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年华已逝,留下的只有已老的宫女。古诗词中有许多慨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但都不如此句。“雕栏玉砌”本是华丽的宫殿,“朱颜”本是多么美丽青春的词语,用在此处立刻就换了一种悲哀的意境。�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是全词题眼,也是千古绝句,广为流传。李煜的愁只能自问自答,因为实在无人与他“对泣新亭”,足见作者的孤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不是周星驰《大话西游》中的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也不是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更不是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周星驰那叫俗文化,像可乐一样只有那么一股子气,后来啥也没有。苏轼此时“故国神游”“雄姿英发”,这一江之水也充满豪气。李清照是个妇道人家,只能是一支哀婉的小溪。李煜的通感用得绝佳。“春水 ”带点花瓣,有形有声有色,把“愁”字立体化了。一个“向东流”,最近的联想是《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但“向东流”含义更深了,东流之水可理解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又可附会成“眼泪汇入长江”之意,可谓“千古一愁”。�
这首词里看不出比较猛烈的反抗意识,没有“长使英雄泪满襟”,没有“卷土重来未可知”,只有那种沉郁的哀思。人言“不畏金刚怒目,只怕菩萨低眉”这样自怨自艾的哀愁,一下子惹恼了宋太宗,招致杀身之祸,李煜这首词的感染力可见一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08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部注释】

1.雕栏玉砌:雕有图案的栏杆和玉石铺就的台阶。此泛指宫殿建筑。

【赏析】

宋代王铚《默记》卷上载:"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唐圭璋《屈原与李后主》一文说:"问春花秋月何时了,正是求速死也。"春花秋月无尽而人生有尽,这不仅是令李煜感到悲哀的,也是人类之大悲哀。俞平伯《读词偶得》评起句"奇语劈空而下"。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quot;;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虞美人 苏轼

作者: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3,一望弥千里4。使君能得几回来5?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6。
沙河塘里灯初上7,水调谁家唱8?夜阑风静欲归时9,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10。

【注释】

1.有美堂:嘉佑二年(1057),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临行时宋仁宗赐诗,开头是"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梅挚到任后,筑堂于杭州城内吴山上,取名"有美"。

2.述古:杭州太守陈襄的字。

3.湖山信是东南美:当是化用宋仁宗"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诗句。信,确实。

4.弥:满,遍。

5.使君:封建社会对太守、刺使的称呼,此处指陈述古。

6.尊:同"樽",酒器。《国语·周语中》有"出其尊彝。"

7.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与钱塘江通,当时为市肆繁华之地。

8.水调:曲调名,是唐代流行的大曲。

9.夜阑:夜深。阑:尽,晚。

10.琉璃:一种矿石质的半透明体材料,又写作"流离"、"瑠璃"。此处比喻江水碧绿清澈。

【赏析】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本事集》云:"陈述古守杭,已皮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美堂。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苏子瞻赋之,即席而就。"

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紧扣"湖山信是东南美"一句,寓情于景,写出了江南水乡旖旎迷人的景色,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

上阕先总写湖山之美:"信是"写美景的不容置疑,"弥千里"写美景之广阔。面对美景和陈公的感慨,作者自然想到其对湖山的留恋。且想到此番别离,恐难以再次如此相聚,故"便使尊前醉倒",也徘徊不肯离去。

下阕写夜景。江上的灯火,动听的水调,静谧的夜晚,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江水。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的融合,光和声、动和静的渗透。景象由欢腾转为宁静 画面色彩也由浓郁转为恬淡,烘托了惜别的气氛,令人回味无穷。

虞美人姿态葱秀,袅袅娉娉,因风飞舞,俨然彩蝶展翅,颇引人遐思。古诗云:“芳心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哀怨徘徊愁不语,恰如初听楚歌时。”

花未开时,蛋圆形的花蕾,外面包着两片绿色白边的萼片,独生于细长直立的花梗上,低着头,极似沉思中的少女。此时凝望,容貌亦甚平凡。其茎,叶淡绿而略显白色,并无婆娑之姿态;茎上的糙毛,更使它不显光艳。它的衣着是如此的朴素!当花蕾微绽,红颜微露时,它好象正遮盖着脸儿在暗自勾眉画脸。待到花蕾绽放,萼片脱落时,它便脱颖而出了:四片薄薄的花瓣,二大二小,娇媚映人。轻盈花冠似朵朵红云,片片彩绸,风动而飘然欲飞。原来弯曲柔弱的花枝,此时竟也挺直身子撑起花朵,虽无风亦似自摇。

虞美人兼具素雅与浓艳华丽之美,二者和谐地统一于一身。其容其姿大有中国古典艺术中美人的丰韵,堪称花草中之妙品也。

实难想象,原来如此弯曲柔弱朴素的虞美人,竟能花开浓艳华丽。其实,任何事物都不能从第一眼就下结论吧。

试想,它或许正是从自卑中成长起来的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自卑往往伴随着懈怠。”自卑除了消磨一个人的雄心壮志,使他自暴自弃,悲观泄气外,恐怕不会有什么好作用。

年轻人,生活事业都还刚刚起步,即使起步迟缓了些,或走了点弯路,成绩不如人,也远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自然,看到许多人比自己更强,毕竟是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冷静地反思一下造成自己落后的原因的必要的。人的“天分”大多其实是不相上下的,人们的成就有差异,主要在于主观努力的不同,或者说一个人的成就与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成正比的,正如丑小鸭能成为白天鹅一样,最初的容貌丑陋与愚弱并不能代表永远都将如此。

抛却内心的自卑感,选择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坚持并且坚强下去,从一开始就采取行动,我想,一切都是能达到的。其间,树立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人不可以没有自信。居里夫人说:“自信是一切成功的基石。”的确,连自己都没有信心去做好的事情,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自信心的建立,并不是靠朝夕之功能完成。除了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对应该做的事情要敢于去做之外,培养自信心的另一条途径,就是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所说的:“大胆地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并力争得到一个成功的记录。”

所以,信心坚强,勇敢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年代】:现当代
【作者】:柳亚子
【作品】:虞美人
【内容】:

霸才青兕[1]兵家子,读破书千纸。
河山半壁误英雄,赢得雕虫余技[2]擅江东。

唐宫汉阙荆榛遍,苦恨铜驼[3]贱。
华夷倒置总堪忧,未请长缨辜负汝吴钩[4]。

【注释】:
[1]:青野牛皮,古时用作护身甲。
[2]:指吟诗作词。
[3]:宫殿门外铜制的骆驼,借指朝廷的衰败。
[4]:古代吴国打造的弯形快刀。
第2个回答  2007-05-06
虞美人 苏轼

作者: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3,一望弥千里4。使君能得几回来5?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6。
沙河塘里灯初上7,水调谁家唱8?夜阑风静欲归时9,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10。

【注释】

1.有美堂:嘉佑二年(1057),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临行时宋仁宗赐诗,开头是"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梅挚到任后,筑堂于杭州城内吴山上,取名"有美"。

2.述古:杭州太守陈襄的字。

3.湖山信是东南美:当是化用宋仁宗"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诗句。信,确实。

4.弥:满,遍。

5.使君:封建社会对太守、刺使的称呼,此处指陈述古。

6.尊:同"樽",酒器。《国语·周语中》有"出其尊彝。"

7.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与钱塘江通,当时为市肆繁华之地。

8.水调:曲调名,是唐代流行的大曲。

9.夜阑:夜深。阑:尽,晚。

10.琉璃:一种矿石质的半透明体材料,又写作"流离"、"瑠璃"。此处比喻江水碧绿清澈。

【赏析】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本事集》云:"陈述古守杭,已皮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美堂。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苏子瞻赋之,即席而就。"

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紧扣"湖山信是东南美"一句,寓情于景,写出了江南水乡旖旎迷人的景色,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

上阕先总写湖山之美:"信是"写美景的不容置疑,"弥千里"写美景之广阔。面对美景和陈公的感慨,作者自然想到其对湖山的留恋。且想到此番别离,恐难以再次如此相聚,故"便使尊前醉倒",也徘徊不肯离去。

下阕写夜景。江上的灯火,动听的水调,静谧的夜晚,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江水。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的融合,光和声、动和静的渗透。景象由欢腾转为宁静 画面色彩也由浓郁转为恬淡,烘托了惜别的气氛,令人回味无穷。

虞美人姿态葱秀,袅袅娉娉,因风飞舞,俨然彩蝶展翅,颇引人遐思。古诗云:“芳心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哀怨徘徊愁不语,恰如初听楚歌时。”

花未开时,蛋圆形的花蕾,外面包着两片绿色白边的萼片,独生于细长直立的花梗上,低着头,极似沉思中的少女。此时凝望,容貌亦甚平凡。其茎,叶淡绿而略显白色,并无婆娑之姿态;茎上的糙毛,更使它不显光艳。它的衣着是如此的朴素!当花蕾微绽,红颜微露时,它好象正遮盖着脸儿在暗自勾眉画脸。待到花蕾绽放,萼片脱落时,它便脱颖而出了:四片薄薄的花瓣,二大二小,娇媚映人。轻盈花冠似朵朵红云,片片彩绸,风动而飘然欲飞。原来弯曲柔弱的花枝,此时竟也挺直身子撑起花朵,虽无风亦似自摇。

虞美人兼具素雅与浓艳华丽之美,二者和谐地统一于一身。其容其姿大有中国古典艺术中美人的丰韵,堪称花草中之妙品也。

实难想象,原来如此弯曲柔弱朴素的虞美人,竟能花开浓艳华丽。其实,任何事物都不能从第一眼就下结论吧。

试想,它或许正是从自卑中成长起来的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自卑往往伴随着懈怠。”自卑除了消磨一个人的雄心壮志,使他自暴自弃,悲观泄气外,恐怕不会有什么好作用。

年轻人,生活事业都还刚刚起步,即使起步迟缓了些,或走了点弯路,成绩不如人,也远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自然,看到许多人比自己更强,毕竟是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冷静地反思一下造成自己落后的原因的必要的。人的“天分”大多其实是不相上下的,人们的成就有差异,主要在于主观努力的不同,或者说一个人的成就与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成正比的,正如丑小鸭能成为白天鹅一样,最初的容貌丑陋与愚弱并不能代表永远都将如此。

抛却内心的自卑感,选择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坚持并且坚强下去,从一开始就采取行动,我想,一切都是能达到的。其间,树立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人不可以没有自信。居里夫人说:“自信是一切成功的基石。”的确,连自己都没有信心去做好的事情,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自信心的建立,并不是靠朝夕之功能完成。除了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对应该做的事情要敢于去做之外,培养自信心的另一条途径,就是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所说的:“大胆地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并力争得到一个成功的记录。”

所以,信心坚强,勇敢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年代】:现当代
【作者】:柳亚子
【作品】:虞美人
【内容】:

霸才青兕[1]兵家子,读破书千纸。
河山半壁误英雄,赢得雕虫余技[2]擅江东。

唐宫汉阙荆榛遍,苦恨铜驼[3]贱。
华夷倒置总堪忧,未请长缨辜负汝吴钩[4]。

【注释】:
[1]:青野牛皮,古时用作护身甲。
[2]:指吟诗作词。
[3]:宫殿门外铜制的骆驼,借指朝廷的衰败。
[4]:古代吴国打造的弯形快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辑:虞美人
歌 手:曹颖
语 言:国语
公 司:美卡文化
日 期:2006.04.12

⊙曹颖小档案:
姓名:曹颖
身高:1.68米
体重:50公斤
星座:金牛座
血型:B型
生日:5月14日

主持人简历:
1994年-1995年在香港CTN卫星电视做《非常娱乐》和《流行都市――北京上海》两个栏目节目主持人
1997年5月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做主持人
1998年开始同时做中央电视台《万家灯火》栏目主持人
2000年参加主持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主持央视年初一特别节目《高朋满座》
2000年10月7日开始主持中央电视台黄金档节目《综艺大观》
2003年主持湖南卫视主打节目《金鹰star》

主要影视作品:
1992年中央电视台十集室内童话剧《花王国的朋友》饰: 女主角小青
1992年北京电视台电视连续剧《海马歌舞厅》之《不速之客》

1993年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电影《醉拳2》
1994年香港永发电影公司电影《刀剑笑》饰:红叶
1994年香港三十二集电视连续剧《书剑恩仇录》饰: 李沅芷
1995年北京电视台十六集电视连续剧《空港塔台》饰: 女主角 高霞
1995年中央电视台 山西电视台 太原电视台 三台合拍八集电视连续剧《罗贯中》饰:女主角朱秀娘(罗贯中之妻 说唱艺人 从16岁演至60多岁)
1996年中央电视台 河南电视台合拍五十集电视连续剧《曹操》饰 : 貂蝉
1996年中国电影公司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北京夏天》饰: 女主角 许群航
1996年河南电视台与北京合拍八集电视连续剧《刑警日记》饰: 女主角 柳芸儿(舞蹈演员 剧中舞蹈皆由自已演出)
1996年大型喜剧电视连续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饰 : 猴娟 〔京剧演员〕
1997年河南电视台二十集电视连续剧 《樊梨花》饰 : 窦仙童
1997年二十集历史电视连续剧《古吴春秋》饰 : 女主角 西施
1997年二十八集电视连续剧《日落紫禁城》饰 : 封库伦公主 小格格
1997年至1998年赴澳洲拍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追逐墨尔本》 饰 :女主角 柯娟
1998年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双凤奇案》饰 : 女主角 尤彩凤
1998年香港四十集电视连续剧《中华儿女》饰 : 女主角 王芙蓉
1998年底至1999年初拍摄香港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我想嫁给你》饰: 女主角 白雪
1999年十八集电视连续剧《海口日记》饰:女主角 方鱼儿
1999年9月20日至2000年1月21日中央电视台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文成公主》饰:女主角 文成公主 16岁演至4、50岁 一生经历
2000年2月至4月中央电视台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合拍二十集连续剧《大雪无痕》饰:女主角 丁洁
2000年4月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漂亮女孩》饰:女主角 汪旭
2000年7月三十集电视连续剧《中华第一保镖杜心武》饰:女主角 红辣椒

[01]虞美人

[02]天净沙

[03]他 他 他

[04]钗头凤

[05]青楼

[06]一阙歌

[07]有情人

[08]一剪梅

[09]蝶恋花

[10]张生记

[11]再多给我一些时间

[12]爱上怎样的人

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望江南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滚轻尘,
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第3个回答  2007-05-06
请看这个:

《虞美人》赏析及思索

虞美人宋。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人。曾存词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虽然存量不丰,但是李煜已可以凭这些不朽词作流传于文坛了。李煜的词可分为两个阶段两种风格,初期他的词作极尽绮丽奢华之能事,可以说是柳永等人柔词风格的始祖,但是当他沦为亡国之君被软禁之后,李煜的词风大变,此变并非形式之变而是内涵之变。这首《虞美人》便是作于他被囚之时,也是这种变化最显著之作。
整首词可分为两段鉴赏,前三句为首,末一句为尾。且看前三句,“春花秋月”,单是这四个字已足可引发多少词人的无限遐思了,但是在此词首句却直言到“何时了”,并用“往事知多少”来表达了对现时美景的不屑。次句先言“小楼”再忆“故国”,即便是报春信的东风,对于身在孤狭小楼身受软禁的作者也不过是掠过心尖的一丝寒意,更是让他有了“不堪回首”之念。既思起故国,自然想起当年“雕栏玉砌”的华美宫室和秀美“朱颜”,故国无恙可叹物是人非,怕是自己终生也无福消受了。前三句中,作者眼观美景思及己身,心中不免油然而生亡国之叹感慨之悲,但是仔细的分析李煜所思所念,却尽是当年避居江南割据一方之时的奢靡享乐,他所惆怅的并不是国破家亡,而是无法再享纸醉金迷的荣华。一个亡国之君身处桎枯之中感悟的不是失国之痛却是这些东西,李煜确实不是做国君的材料,若不是他在文艺上的天赋,怕是可与刘禅比肩了。
且不论他的思绪是否符合为君之道,此词的最末一句可说是千古绝唱,此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是李煜毕生词作的精华所在。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同是以水喻愁的诗句,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李煜于此一句中虽仅仅展示了他无尽忧愁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使读者从中取得了心灵上的呼应,人的愁思固然内涵各异,但都可借用此句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谁到忧愁之时不是觉得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来,无可抵挡呢?李煜于词尾的扪心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无怪此词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对于李煜此人,作为政治家他是完全的失败,但是作为文学家他却得到后世景仰,正如后人的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由李煜,我所想的却是政治与文艺的关系。李煜的词,绝少有忧国忧民的政治理念,他只讲求词的本身的美感,断不会为强言国事而打破词韵平仄(这也是我不喜辛词的原因之一),因此他的词篇篇美仑美奂,都是艺术上的精品。这种思想便是“为艺术而艺术”,这才应该是艺术者的最高理念。文为什么一定要“载道”呢?艺术的历史远比政治要早,人类尚在朦胧时便已知道了用舞蹈表达情感,说艺术出现是为政治服务那完全是狡辩。艺术的作用应该是表达人心中最真切的情感而不是表现代表着人性丑恶的政治,如果要在艺术中强加上沉重的主题,这“艺术”已不是艺术,而已沦为了丑陋的工具。倘若李煜的词里通篇是悲亢亡国之痛或是感慨不能与天下争,那么今世艺术史上的李煜,就不过是一个三流的爱国词人罢了。

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作者能诗能画,只可惜政治上无所成就。本是一国之君,只因一个黄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个“肉袒以降”成为一介阶下囚。七夕之夜,看汴京车水马龙,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作者慨叹时光太慢。大概是俘前宫里浮华生活使他不思进取。�
“往事知多少”长叹一声,开始回忆往事的美好。李商隐有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为慨叹去日美好,来日不多,美好的往事只能成为追忆,当时却只是惘然虚度。�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冰凉的东风吹破寄身的小楼也吹破作者思旧的美梦。七夕之夜,正是群星闪烁,人间欢笑何多。离开金陵(南京)来到汴京(河南开封),昔日贵为一国之君,而今只有抬头看看天下共有的一轮明月,思念故都。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思乡的人的诗词中总因月而起思乡之情。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李煜的“月明中”与以上二人不同,李白是潇洒,苏轼豪放而豁达,李煜剩下的只有凄清与无奈。他乡与故乡,可能唯一相同的只有月亮。故国只能回映在汴京的月面中。“举首见日,不见长安”和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有花纹。试想一下,汉白玉制成的台阶栏杆,辉映着清冷的月光,是一幅多么冰冷的图画啊!作者回想故国的宫殿,却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凭记忆来诠释,这样的痛楚,不是陆游的“中原北望气如山”,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只是独属于李煜的满目伤怀,下阕主要写对故国的追思和亡国的苦愁。“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年华已逝,留下的只有已老的宫女。古诗词中有许多慨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但都不如此句。“雕栏玉砌”本是华丽的宫殿,“朱颜”本是多么美丽青春的词语,用在此处立刻就换了一种悲哀的意境。�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是全词题眼,也是千古绝句,广为流传。李煜的愁只能自问自答,因为实在无人与他“对泣新亭”,足见作者的孤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不是周星驰《大话西游》中的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也不是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更不是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周星驰那叫俗文化,像可乐一样只有那么一股子气,后来啥也没有。苏轼此时“故国神游”“雄姿英发”,这一江之水也充满豪气。李清照是个妇道人家,只能是一支哀婉的小溪。李煜的通感用得绝佳。“春水 ”带点花瓣,有形有声有色,把“愁”字立体化了。一个“向东流”,最近的联想是《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但“向东流”含义更深了,东流之水可理解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又可附会成“眼泪汇入长江”之意,可谓“千古一愁”。�
这首词里看不出比较猛烈的反抗意识,没有“长使英雄泪满襟”,没有“卷土重来未可知”,只有那种沉郁的哀思。人言“不畏金刚怒目,只怕菩萨低眉”这样自怨自艾的哀愁,一下子惹恼了宋太宗,招致杀身之祸,李煜这首词的感染力可见一般。
回答者:江户川_新一 - 副总裁 十一级 3-2 18:59
第4个回答  2007-05-19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1]了:了结,完结。
[2]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3]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4]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