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如题所述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职业教育常常被看作是次要的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失败者”。温州市瓯海职业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单克胜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要重拾工匠精神,首要任务是增强职校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内心的积极性和向上的火花。
单克胜透露,瓯海职专位于城乡结合部,超过70%的学生来自农村,入学学生的中考成绩差距高达400多分。学生来源的多样性意味着成才的需求和路径也是多样的。为了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理念,学校建立了选择性的课程体系,搭建了多元的平台,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只有让职校生学有所长,他们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业有所攻、业有所成。单克胜这样说道。
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教育工作部长麻来军也表示,保障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满足学生技艺习得的成就感,应当成为职业学校培养“工匠精神”的基石。
为了重温工匠传统,重拾工匠文化,校长们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要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就必须回顾工匠传统,恢复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在于不仅仅将工作视为赚钱的手段,而是对职业持有敬畏之心,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基于这样的理解,杭州市中策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高志刚认为,推行现代学徒制是最佳途径。学校应与一流企业深度合作,让名家大师和能工巧匠与学生建立师徒关系,重视“默会知识”,情感态度的影响,以此激发学生对行业、企业、岗位的向往。
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贺陆军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培养“工匠精神”不仅要培养学生专注细节的习惯,还要培养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学校早在2012年就实施了工学交替、三环递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每学期都要到企业轮训一个月,这使得学生对工作更加坚韧,对职业更加敬畏。
单克胜认为,培育“工匠精神”意味着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获取技能以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他承认,当今社会对工匠有着片面的看法,认为慢工出细活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时代。但实际上,重拾“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提炼和沉淀,也是对浮躁社会缺乏坚守的一种回应。学校有意将省级非遗项目——瓯菜引入校园,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技艺传承的责任感,也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工匠”之心。
在麻来军看来,日本马桶盖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反映了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不信任,这根源于产品质量问题。中国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低端、粗放的状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山寨”形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更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
高志刚强调,智慧型的匠人不仅要有专业技术创新,还要从客户角度思考问题,与客户需求保持同步。职业教育不能只关注技术技能,学生的创新、服务意识的培养也应同步进行。
贺陆军指出,“工匠精神”不是守旧,而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的过程,职业教育的使命是将“创新基因”植入学生脑海。学校对专业和课程进行了“产品化”改造,让学生在设计和制作中发挥创意,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