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一篇关于郑州的环境报告

篇幅长一些,资料全一些、真实一些
假期作业啊,8号开学了,请速度,尽量在5.6号完成,资料也行

一、农民对提高农村文化、科技、卫生、教育水平期望较高

对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48%的农民是满意的,12.3%的人回答一般,39.7%的农民选择了不满意,认为只是听说过,从来未见过“三下乡”活动。农民非常欢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希望这项活动能够经常开展,并尽量扩大活动的开展范围,让更多的乡村和农民从“三下乡”活动中获得收益。

对于农村文化生活,表示满意的农民占50.3%,一般的占10.8%,38.9%的农民对文化生活表示不满意,主要认为当前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贫乏,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如建立和完善文化活动室,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新密市杨岗村有一支文艺演出队,每周演出一次,很受农民的欢迎。

对于农村医疗卫生状况,46.2%的农民表示满意,评价为一般的农民占11.5%,42.3%的农民回答不满意,认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员素质低,收费高,有病看不起。另外,还存在卖假药和过期药的现象。

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状况,63.3%的农民选择了满意,认为近年来农村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农村教育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普及率得到提高;选择回答一般的占6%,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30.8%的农民回答不满意,认为在农村教育中乱摊派、乱收费、教育费用过高的问题还相当严重。

二、农民对农村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仍须加强

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事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在对近三年的农村治安状况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农村治安状况正在逐年改善。农民对农村治安状况的满意度由2002年、2003年的58.6%、65%,上升到2004年的71.4%。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村社会保障非常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来说相对较小,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现状满意率偏低。调查显示,农民对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的满意程度只有31.8%,另外,由于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宣传力度不够,20%左右的农民对相关政策还不知道或不了解。

三、三分之二的农民对村委换届选举、村务公开及乡村干部的工作表示认可

扩大基层民主,依法进行农村基层组织民主选举工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其中,农村村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是考量一个地方民主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之一。调查表明,农民对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的评价是:满意66.7%,不满意23.4%,一般9.9%。

实行村务公开,是扩大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各级政府着力抓好村务公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此次被调查的村中,100%的调查村都已推行了村务公开制度。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由2002年的63.3%提升到2004年的70.5%,对村务公开表示不满意的由2002年的26.4%下降到2004年的19.5%。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普遍看法是:通过公开村务,增强了村务管理的透明度,有效地防范了村干部假公济私等腐败行为的产生,同时使村民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意识得到增强。调查显示,农民对财务公开尤为关注,如“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水、电费等各类生活、生产费用收取情况”,“村级招待费的使用情况”、“村干部目标责任制及报酬等情况”、“计划生育情况”等。因此,做好财务公开工作,保证公开内容的全面与真实,是村务公开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

乡村干部处在农村最基层,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农民群众对基层干部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在被调查的979位农民中,对乡村干部表示满意的占66.6%,回答一般的占15.1%,选择不满意的占18.3%。对乡村干部的意见,主要反映在思想观念陈旧、不思进取、知识结构不能满足需要和缺乏领导能力等方面。

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关注的焦点

在国家一系列惠民富农政策的促进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民对改善生产环境的要求更加强烈。调查显示,农民对目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发展环境的满意率为51.6%。不少农民反映,由于这些年来对农业的投入不足,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病险水利工程,且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修的,渠道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下降,农民迫切希望政府帮助解决。另外,一些乡村道路和田间道路路况差,遇到下雨,泥泞路滑影响生活和生产。因此,为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和方便的交通环境,既是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也是稳定农村、发展农村、繁荣农村的长远之计。

由于耕作方式较为落后,地力逐渐减退,农业产出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大部分农民对改革传统耕作方式表示支持和赞成,如新郑市的秸秆还田、发展沼气等科学种田措施以及新密市推进的郑州市风沙源生态治理工程等,农民对此比较满意。调查显示,农民对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比较满意,满意率为68.6%,不满意的16.6%。

五、近三分之二的农民对当前农村信贷形式表示满意

调查显示,65%的农民对目前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和中小企业实行的抵押担保形式表示满意,有近22%的农民表示不满,13%的农民对此政策表示不知道或不了解。存在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终身追偿制,造成呆账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因此对农村小额贷款的发放非常谨慎,贷款手续繁多,发放贷款一般均要求提供抵押品或担保人,许多农民只有望“贷”止步。二是大多数农民没有产业化经营意识,生产规模不大,所需资金不多,即使缺乏资金,也主要是找亲戚朋友帮助解决,根本就没考虑要贷款。三是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农民对此了解不深、不透。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区域的农民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看法和所关注的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郑州市近郊五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就业渠道相对较多,构成了其收入方式的多样性,而不具备这种区位优势的远郊县(市)的农民,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更为强烈和迫切,反映的问题更为突出和具体。

在此次调查过程中,农民还提出了许多希望和建议,主要为:

一是希望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搞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特别是搞好乡村道路建设,解决农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等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师资力量,进一步规范收费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结构,目前农村几乎没有专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学校,农村青少年很难学到一技之长,走向社会后缺乏就业谋生手段。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引导农民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因地制宜为农民致富带好路。

四是希望农资市场管理部门严把质量关,杜绝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泛滥;并稳定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五是要求建立农产品特色市场、季节市场,如设立西瓜销售街等,并由政府部门牵头引进、引导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不要让农民担心农副产品因卖不出去而霉烂在家里,给农产品销售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针对农民的反映和期盼,建议如下:

(一)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一是物价部门要加强市场物价的监督管理,对农资产品实行限价销售,出现暴利销售行为要及时制止,严肃处理。二是工商、技术监督、农资、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对化肥、农药等农资的出厂和流通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查处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

(二)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一是政府积极介入,确保财政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农村水、电、路、桥、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培育地力、改良土壤、防止土壤退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加快实施“沃土工程”。二是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大金融系统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切实解决农民资金困难的问题。三是完善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放宽农村民间投资准入领域,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手段,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行基础设施等农村投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一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巩固并发展以“雏鹰”养殖协会等为龙头的“工厂+车间、基地带动农户”的模式经济,使之真正起到“一品带动”的辐射作用,加强产、运、销环节的联系,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积极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合理推进农地流转,解决农地抛荒和粗放经营的问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有效实现人和土地的有机结合。

(四)加快技术创新和推广步伐,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能力。一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选择一批对增产、增收、增效、降耗作用显著的重大农业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推广。二要加大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投入力度,提高其技术创业能力。通过“绿色证书”培训、农广校学历教育、科技下乡、派驻科技特派员、实用技术进农家等培训形式,增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

(五)要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从调查来看,当前农村教育水平及教育结构急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以满足农民提高文化素质和农业新技术使用能力的愿望,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因此,要把强化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作为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一要加大教育投入,调整农村教育结构,促进“普九”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二是各级政府在财力上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同时,还应采取资金补助、减免相关收费等方式,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广大农村劳动力都能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09
  世界银行环境报告指出东亚污染恶化威胁人口健康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09:31 中国环境报

  世界银行两份最新环境报告指出,污染和环境恶化日益威胁到东亚与太平洋地区迅速城镇化的人口的健康。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针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环境战略》报告说,由水传播的疾病目前造成该地区每年50万婴儿夭折,而空气污染导致千万人早逝。

  这些趋势日益引起关注,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该地区业已十分拥挤的城市。汇总环境统计数据的世界银行年度《2005年绿色统计数据手册》指出,目前该地区18亿人口中已有39%以上生活在城市。而据《环境战略》估计,到2015年,该地区将会有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这种发展趋势对该地区构成了巨大的环境挑战,原因是许多国家人口流入城市的速度超过了城市提供清洁饮水和卫生基础设施的能力。根据《2005年绿色统计数据手册》,该地区有1/4的人口不能得到清洁饮水,一半以上的人口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

  世界银行主管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副行长孔杰忠说:“东亚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地区,但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正在被严重的环境问题所抵消。”

  对环境的破坏也在降低许多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的作用。去年在印度洋发生的地震和海啸悲剧凸显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为对具有保护作用的海岸红树林和珊瑚礁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灾难的规模。

  据了解,世界银行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积极从事各方面的环保活动,在该地区开展了总额为53亿美元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项目,全球环境基金也为这些项目追加了5亿美元的环保赠款。例如,1995~2003年期间,世界银行帮助各国政府淘汰了8.9万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世界银行也很重视为城市贫民提供环境卫生服务,并积极着手解决该地区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环境和社会发展局局长玛利亚·特雷萨·塞拉说:“该地区许多国家所采取的先增长、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听起来似乎有理,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推迟保护环境的代价从长远看要大得多。”

参考资料:http://news.sina.com.cn/w/2005-04-26/09315752286s.s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